心血管疾病
一、高黏滞综合征
高黏滞综合征,是一个病理生理的综合概念,是山一个或数个血液黏滞因素升高所致的综合征。本征的关键性表现是微循环障碍,即在微循环血流中出现血细胞脆性增加,微血栓与微栓子的形成或者其他凝血产物等。同中医血瘀证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并发症,例如在各系统疾病中出现高黏滞综合征,均可使病情加剧。
[临床应用]
贾晋卯临床将桂枝茯苓丸改为汤剂应用,血瘀证比较明显的加三棱、莪术、乳香、没药等。患有糖尿病的病人,着重加些滋阴的药物如地黄、天冬、麦冬、花粉等,由于情绪应激加些理气疏肝之类如香附、郁金、延胡索、柴胡等,治疗高黏滞综合征50例,对50例病人
治疗前后血液黏度进行了对比检查,结果为:治疗前一项异常的是%,两项异常的41例,占82%,三项以上异常的37例,占74%;治疗后,—项异常的32例,占64%,两项异常的11例,占24%,三项以上异常的7例,占14%。
二、心悸
心悸足病人自觉心小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症。七情所伤、感受外邪、药食不当等使瘀血内生,血瘀气滞,心脉瘀阻,心阳被遏,心火所养导致病人心悸不安,胸闷不舒,心痛时作。
[临床应用]
骆淑媛用桂枝茯苓丸加减,药用:桂枝12g,茯苓15g,赤芍12g,桃仁6g,红花6g,党参15g,黄芪15g,远志10g,丹参9g,降香10g,炙甘草10g。每日1剂,水煎服。治疗心悸,效果显著。
[病案举例]
黄某,女,58岁,因心悸反复发作2年、加重1天于年9月15日初诊。患者近2年来常于劳累或受凉后自觉心悸、头晕、乏力,偶感胸闷,休息后缓解。昨日因劳累上述症状加重,心悸持续不解,故特来求诊。诊见:心慌,乏力,气短,时感头晕,精神差,体力明显下降,面色苍白,舌淡暗苔薄,脉细结代。急查心电图示:室性心律不齐、心肌缺血。中医诊断为心悸,证属心阳不足、心失温养、心脉血行失常。治以温通心阳、宁心定悸之法,方用桂枝茯苓丸加减。药物组成:桂枝12g,茯苓15g,赤芍12g,桃仁6g,红花6g,党参15g,黄芪15g,远志10g,丹参9g,降香10g,炙甘草l0g。每日1剂,水煎服。服3剂,心悸、头晕明显好转,守原方随症加减又服10剂,自觉各利:症状消失。9月29日复查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心电图正常。
按:桂枝茯苓丸由桂枝、茯苓、牡月皮、赤芍、桃仁五味药物组成,具有活血化瘀、消除瘕块的作用。近年来笔者通过临床实践发现,本方不仅可以治疗妇科疾病,还可以治疗心悸等多种内科病证,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心悸乃心系常见病。《诸病源候论》云:“心藏神而主血脉,虚劳损伤血脉,致令心气不足”。心脏属火,以阳气为本,其发病以气虚阳虚多见。患者劳累体虚,耗损心阳,心阳不足,无力鼓动心血运行,血行不畅,心脉不通,心动失常,故党参、黄芪、甘草温补心阳,采用赤芍、桃仁、红花、丹参、降香活血通脉,采用茯苓、远志宁心安神以定悸。全方通补兼施,标本兼顾,诸药相配,使心阳得温,心脉得通,心悸得止,故疗效显著。
三、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MI)属中医学“心痹”、“心病”、“心悸”范畴,多见于中老年人。其同有症状性心肌缺血一样,与急性心肌梗死和猝死关系密切。由于心肌处于慢性缺血、缺氧状态,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下降,自由基(FR)和脂质过氧化物(LPO)生成增多,同时致SOD消耗增多,加重心肌缺血。中医学则认为,SMI乃以心肾阳虚为本,痰瘀痹阻为标的本虚标实证。阳虚则寒,寒主收引,凝滞血脉,胸阳失展,致痰瘀内阻心脉。
[临床应用]
李承功等甲.用桂枝茯苓丸,取桂枝、茯苓、赤芍、牡丹皮、桃仁以4:5:4:4:4之比混合,炼蜜为丸,每丸3g,每次服用3~6g,每日2~3次,饭前服用,8周为1个疗程,治疗无症状性心肌缺血32例中,男21例,女11例;年龄41~68岁,平均54.2岁;病程2~11年,平均6.6年。对照组16例中,男9例,女7例;年龄43~70岁,平均55.1岁;病程3~12年,平均6.8年。全部患者均有高血压和高胆固醇血症。两组一般情况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诊断标准:均按年9月上海全国中西医结合防治冠心
病、心绞痛及心律失常研究座谈会修订的“冠心病的诊断参考标准”。治疗方法:治疗组给予桂枝茯苓丸;对照组口服复方丹参片,每次4片,每日3次,8周为1个疗程。两组服药期间停用其他中、西药。观察指标:两组患者在用药前和用药1个疗程后均做心电图记录ST段下移值,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血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值。心电图疗效标准为主要参考标准。显效:休息时ST殴改变消失,ECG恢复正常;有效:休息时ECG或运动试验ST段下降,治疗后回升0.05mV以上,但未达到正常,在主要导联倒置T波变浅达50%以上,或T波由平坦转为直立;无效:休息时ECG或运动试验与治疗前无变化;恶化:休息时ECG或运动试验5T段较治疗前下降0.05mV以上,在主要导联倒置T波加深达50%以上,或直立T波变为平坦,平坦T波变为倒置。结果:治疗组显效12例(37.5%),有效18例(56.3%),上效2例(6.2%),总有效率为93.8%;对照组显效4例(25%),有效7例(43.8%),无效4例(25.0%),恶化1例(6.2%),总有效率为68.8%。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牛芳举等采用桂枝茯苓丸和甘草附子汤合用,取桂枝、附子、茯苓、赤芍药、牡丹皮、桃仁、甘草,以4:3:5:4:4:4:2之比混合,炼蜜为丸,每丸3g,口服每次3~9g,每日2~3次。饭前服用,6周为1个疗程,治疗无症状性心肌缺血36例中,男24例,女12例;年龄60士78岁,平均(66.2士6.1)岁;病程6~10.2个月,平均(5.5士2.2)个月。对照组16例中,男9例,女7例;年龄61~79岁,平均(66.4士6.3)岁;病程5~10个月,平均(5.7士2.3)个月。按Cohn分型标准,治疗组属I型(安全无症状心肌缺血)18例,Ⅱ型(心肌梗死后SMl)8例,Ⅲ型(心绞痛伴SMI)10例;对照组I型7例,Ⅱ型3例,Ⅲ型6例。所有患者皆合并高脂血症。两组一般情况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町比性。诊断标准:冠心病(CHD)的诊断依据WHO“缺血性心脏病命名及诊断标准”。SMI的诊断标准按“全国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和无症状心肌缺血专题研讨会”意见。治疗方法:治疗组:用桂枝茯苓丸和甘草附子汤;对照组采用复方丹参片,每次4片,每日3次,6周为1个疗程。两组服药期间停服其他中、西药。观察指标:两组患者在用药前和用药1个疗程后均做ECG、Holter,由心血管专科医师详细记录分析ST段下移值、压低的发生次数与累计持续时间,同时记录血压(SBP,DBP)、心率(HR),并计算耗氧量指数(RPP=心率x收缩压x10-2),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结果:治疗组显效(休息时ST段改变消失,ECG恢复正常)13例(36.1%);有效(休息时ECG或运动试验ST段下降,治疗后回升0.05mV以上,但未达到正常,在主要导联倒胃T波变浅达50%以上,或T波由平坦变为直立)20例(55.6%);无效(休息时ECG或运动试验与治疗前无变化)3例(8.3%);恶化(休息时ECG或运动试验ST段较治疗前下降0.05rev以上,在主要导联倒胃T波加深达50%以上,或直立T波变为平坦,平坦T波变为倒置)o例;总有效率为91.7%。对照组显效4例(25%),有效7例(43.8%),无效4例(25%),恶化1例(6.2%),总有效率为78.8%。两组总有效率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ST段压低次数、ST段压低持续总时间、ST段下移值,SOD变化,TC、TG、HDL-C变化自身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或p0.05),和对照组间比较亦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SBP、DBP、HR、RPP自身比较,以及与对照组间变化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ST压低次数、ST段压低持续时间、ST段下移值治疗前后变化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他观察项目变化无差异(P0.05)。
四、冠心病心绞痛
冠心病心绞痛属中医学“胸痹”、“心痛”、“厥心痛”等范畴,其发病机制虽与气虚、阴虚、气滞、寒凝、痰浊等有关,但与血瘀关系更为直接,血瘀贯穿于本病始终。气为血帅,血为气母,若心气虚弱,鼓动无力,血行不畅,心血瘀阻,发为胸痹;或气虚无以生化,血虚不能充于脉道,心血瘀滞,不通则痛。若年老久病,心肾阴虚,津液不能充于脉道,“血盈则畅,血亏则迟”,血滞为瘀,心脉郁阻,发为心痛;若忧思恼怒,肝郁气滞,疏泄无权,气机郁滞,日久必致血瘀,阻滞心脉而致胸痹心痛;若素体阳虚,或寒邪风侵,凝滞血
脉,则胸痹而痛。现代医学研究证明,冠心病心绞痛血瘀证的形成与血脂代谢紊乱,血液黏度增加,血流状态严重障碍,心脏后负荷增加,血管内分泌功能失调,纤溶系统与抗凝系统的平衡失调有关。故活血化瘀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重要大法。
[临床应用]
陈丽芳以桂枝茯苓丸加味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显著。
[病案举例]
曾某,男,68岁,年5月就诊。主诉活动后胸闷、胸痛反复发作1年,于劳累时加剧,休息后缓解,曾两次住院治疗,诊断为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服西药后头痛、血压低,无法耐受,要求中医治疗。刻下:心前区疼痛,遇劳加剧,发作时神疲乏力,胸闷气短,四肢发凉,时有心悸,舌质淡紫,苔薄白,脉弦细。证属心气、心阳不足,则血行不畅致瘀血阻络。治以益心气,通心阳,活血化瘀。方用桂枝茯苓丸加味,药用:桂枝12g,党参、茯苓、赤芍各15g,牡丹皮、桃仁各10g,水蛭(研水分冲)5g,炙甘草10g,5剂。水煎服,每日1剂。复诊:自觉症状改善,胸痛发作次数及时间均减少,仍感气短、神疲乏力,上方加黄芪15g,增强益气之功,连服4周,诸症消失。
按:笔者以该方为墓础,临证加减,治疗心血管病中冠心病心绞痛,疗效满意。本案属年老心气、心阳不足,血行不畅,致瘀血内阻于心脉。方用桂枝通心阳;党参益心气,使心气、心阳推动气血运行,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辅以赤芍、牡丹皮、桃仁、水蛭活血化瘀通脉;茯苓、炙甘草缓急养心。诸药合用而达益心气、通心阳、活血化瘀之功。
五、高脂血症
高脂血症属于中医学瘀血夹痰、痰夹瘀血范畴,与气血失调密切相关。气血调和,则水津输布如常,血积既久,亦可化为痰水;痰浊亦可流注经络,阻滞气血,形成瘀血停着。正如明·罗周彦《医宗粹言》云:“先因伤血,血逆则气滞,气滞则生痰,痰与血相聚,名曰瘀血夹痰……若素有瘀痰所积,后因伤血,故血随气滞,与痰相聚,名曰“痰夹瘀血”。因此本病主要乃痰瘀之浊流于血脉而致。现代医学认为,高脂血症是指血浆脂质中一种或多种成分的含量超过高限的疾患,是诱发冠心病、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因素。
[临床应用]
阎西才等用桂枝茯苓丸,药为桂枝、茯苓、牡丹皮、桃仁、芍药各等份,炼蜜为丸,每丸3g,每次3~9g,每日2~3次。饭前服用,4周为1个疗程。治疗高脂血症病人39例中,男28例,女11例;年龄在39~7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2.5岁。具中合并高血压者18例,脑血栓形成9例,冠心病12例。同时随机选择22例患者,其中男11例、女10例作为对照组,年龄在40~8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4.5岁。患者中皆无肝胆疾患、肾病综合征、糖尿病等继发性高脂血症。高脂血症诊断标准:饮食控制无效,近期2周内2次空腹血胆固醇(TC)≥6.5mmol/L或甘油三酯(TG)≥1.58mmol/L,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值男性≤1.04mmol/L,女性≤1.17mmol/L。治疗方法:治疗组给予桂枝茯苓丸口服;对照组给于由中科院成都地奥制药公司研制提供的脂必妥口服,1次3片,1日3次,连服4周为1个疗程。服药期间不再服用其他影响血脂的药物,平常饮食。于服药前和疗程后采取早晨空腹血标本测定TC、TG、HDL-C,其结果与白体服药前后相比较。结果:显效(胆固醇下降15%以上,U—油三酯下降30%以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0.26mmol/L)治疗组26例,对照组7例;有效(胆固醇下降5%~14%,甘油三酯下降10%~29%,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0.10~0.25mmol/L)治疗组12例,对照组2例;无效(胆固醇下降5%以下,升10%以下,甘油三酯下降10%以下)治疗组1例,对照组3例。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7.5%和85.5%。桂枝茯苓丸对高脂血症患者的治疗,降TC、TG的作用疗效显著,明显优于对照组,且总有效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
孙月霞用桂枝茯苓丸加减,药用:桂枝9g,茯苓9g,芍药9g,桃仁9g加减。偏虚者加党参15g,炙黄芪18g,白术12g;偏气滞者加郁金10g,降香10g;肝肾阴虚加制首乌15g,熟地黄10g,菊花9g,草、石决明各10g;寒痰壅盛加天南星12g;痰热内阻者加胆南星6g,瓜蒌9g,半夏9g。20天为1个疗程。观察病例72例,其中男51例,女21例;年龄41~80岁,其中41~49岁10例,50~59岁29例,60岁以上33例,平均年龄59.6岁;伴高血压病69例,冠心病41例,脑血栓形成31例,糖尿病5例,脂肪肝2例。72例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36例。用药前均检查空腹血胆固醇均值为-23lOmmoVL,甘油三酯为~mmoL/L。B超查肝、胆、肾提示有不问程度脂肪肝。治疗方法:71例病人均给子低脂饮食。实验组给予桂枝茯苓丸日服;对照组服普拉固片20mg,每日1次.地奥心血康胶囊11g,每日3次。20天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同时根据不同伴随病给子降血压、扩冠和降血糖等对症处理。72例病人每治疗1个疗程后复查空腹血胆固醇、甘油三酯以及肝、胆、肾B超复查,共观察治疗3个疗程,然后进行组间和组内治疗前后对比。参照“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修正。显效:3个疗程内临床症状消失,胆固醇、甘油三酯正常;有效:3个疗程内临床症状消失,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基本接近正常;无效:3个疗程内临床症状有所改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未恢复正常。治疗3个疗程后疗效比较,实验组血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平均下降明显大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0.01)。
[病案举例]
患者,男,49岁。患高血压病13年,近2个月头晕稍胀痛,右侧上肢麻木,言语不流利,胸膈满闷,时有心慌,大便干燥,舌质淡红,苔白腻,脉弦滑关盛。血压23.5/13.5kPa,ECG示:ST—T改变,查血TCl3.9mmol/L,TGI.9mmol/L,给鱼烯康胶丸口服,治疗月余,除症状稍有减轻外,复杏血脂无明显变化。后给桂枝茯苓丸每次6g,每日3次,服用4周后,头晕、肢麻大减,其他症状消失,查血脂TC5.7mmol/L,TG0.94mmol/L。继服1个疗程,以巩固疗效。
按:高脂血症属于中医学的瘀血夹痰、痰夹瘀血范畴,与气血失调密切相关。气血调和,则水津输布如常,“血积既久,亦可化为痰水。”(《血证论》)痰浊亦可流注经络,阻滞气血,形成瘀血停着。正如明·罗周彦《医宗粹言》云:“先因伤血,血逆则气滞,气滞则生痰,痰与血相聚,名曰瘀血夹痰……若素有瘀痰所积,后因伤血,故血随气滞,与痰相聚,名曰“痰夹瘀血”。因此本病主要乃痰瘀之浊流于血脉而致。治宜“破血消痰”(《医宗粹言》),给桂枝茯苓丸治疗,其中桂枝辛、甘,性温,血得温则行,温通经脉,行滞化瘀,为君药;桃仁味苦,甘、平,善泄血滞,破恶血癥瘕,牡丹皮散血行瘀,芍药和血养血,上三药都有改善微循环、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和较弱的溶血作用,为臣药;茯苓甘、淡,性平,化痰利水,健脾渗湿,为使药;伍桂枝加强利水湿祛痰之功,伍芍药敛血扶脾,统血养正而祛邪,诸药合用共奏活血化瘀、健脾消痰之功。
男,维吾尔族,住院号:。以头晕5年,伴有左侧头部针刺样疼痛,四肢麻木,全身乏力,纳呆,于年3月6日收住院。医院,化验血脂:总胆固醇9.6mmol/L,甘油三酯2.2mmol/L。给予“山楂精降脂片及藻酸双酯钠”口服半年,诸症未减。本次人院时查体:T36.2°C,P80次/分,BPl50/mmHg(20.0/14.0kPa),R19次/分,患者体形肥胖,腹部脂厚,舌质红,舌边尖有瘀点,苔白腻,脉涩;化验血脂:总胆固醇8.9mmol/L,甘油三酯2.3mmol/L。中医诊断:头晕;西医诊断:高脂血症。笔者考虑患者体形肥胖,舌苔白腻,属痰湿之体;舌边尖有瘀点,脉涩属有瘀之象。两者合参属痰瘀同病。给予下列中药口服:桂枝9g,茯苓9g,赤芍9g,桃仁9g,红花9g,牡丹皮9g,丹参15g,党参15g,泽泻15g,口服10剂药后,头晕减轻,头痛明显好转,但仍感全身乏力。原方加党参15g,黄芪15g,续服15剂,诸症消失,体重减轻5kg。复查血脂:总胆固醇5.0mmol/L,甘油三酯1.24mmol/L,诸症告愈出院。
按:高脂血症是临床经常遇到的一个难题,是脂质和脂蛋白代谢紊乱的结果。血脂增高是动脉硬化和冠心病的重要发病因素。近年来的一些研究表明,降低血脂水平不仅可以降低冠心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而且也可延缓或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发展,并可促进病变的
消退。因此,降血脂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中医认为,高脂血症的病机实质是痰瘀同病,其病乃“无形之痰”作祟。此痰之形成,大多与嗜食肥甘厚味伤及脾胃,脾失健运,脾运失司,水湿内停,积聚成痰;痰之既成,又可成为新的致病因子,阻于血脉,影响气血的运行,导致血瘀。此即所谓痰瘀同病。目前国内外许多研究表明,高脂血症与患者的血液黏稠度及瘀血、瘀浊呈正相关。本方用桂枝温通血脉,茯苓、泽泻渗利下行而健脾利湿,又有助行瘀血;痰湿留驻多能化热,赤芍、牡丹皮清血热;桃仁、红花、丹参共同起到活血化瘀的作用,使血脉通、痰湿去,从而起到降低血脂的作用。
六、高血压
高血压属中医学“眩晕”、“头痛”的范畴。血瘀是高血压的病理类型之一。患者常出现微循环障碍、血液流变性改变以及血管形态的变化等,因此活血化瘀法已成为治疗本病的一个重要方法。高血压产生瘀血的重要原因是气滞、气虚、肝热、痰浊、阳亢、阳虚致瘀,其形成贯穿于高血压个过程。因此,活血化瘀法耍贯穿治疗的始终,活血化瘀药物疗效的机制主要在于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改变血液流变性,解除血液“浓”、“黏”、“凝”、“聚”的状态,抑制血小板聚集、黏附,降低血脂,增强纤维蛋白门溶酶活性等方面的综合作用,对高血压的防治有良好作用。
[临床应用]
《汉方的临床》(年2月)中用桂枝茯苓丸治疗高血压和小红血疹,效果显著。
《汉方的临床》(年8月)用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料治疗高血压和肩周炎,效果显著。
[病案举例]
患者,47岁,女,初诊于年10月17日。病历:体格、营养中等,脉紧张、有力。腹部平坦,左脐旁有显著的抵抗压痛。7年前起血压高,最高为/95mmHg(24.6/12.7kPa),患者双亲血压也高。主诉为心悸、眩晕、肩酸痛、头痛、呼吸困难、胸闷、不能跑步。近来常流鼻血,食欲、大便一般。生过两个小孩,有时月经持续很长时间。服过降压剂,但由于疗效不好而停用。3年前起左、右大腿和全背部出现小的红疹,很难消退,稍有疹痒。医院的皮肤科医生用各种方法治疗,但无效。初诊时血压/90mmHg(21.3/12.0kPa),大腿和背部的红疹诊为血热引起的。治疗:根据诸症予桂枝茯苓丸(含薏苡仁)1次25丸,1日2次。1个月后背部红疹稍褪色,变得稀少;2个月后情绪特别好,皮肤变白,腹部的抵抗、压痛减轻;3个月后红疹好厂80%,不大容易看出,红色消褪,仅留遗迹,血压降至/80mmHg(18.7/10.7kPa)。患者自述数年来身体从来没有这样舒服过。
患者,44岁,女,初珍于年:4月1日。主诉:1年前起血压升高,肩周炎严重。现症:初诊时血压为/mmHg(24.0/13.3kPa),检查结果没有特殊的病因;身体肥胖,还有头痛、失眠、视力低下、左于和左足麻木、心悸、呼吸闲难;受肩周炎严重的影响而鼾声很高,以致家属担心患者的呼吸是否会停止,用降压药但无效,血压总是/mmHg(22.7/13.3kPa);脉弦、腹部有胸胁苦满,心下部胀,脐旁有抵抗、压痛。治疗:服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料加葛根6g。停服西药降压药,则]个月后血压降为/mmHg(20.0/13.3kPa),头痛、肩周炎减轻,手、足麻木减轻。继续服1个月,则血压为/95mmHg(17.3/12.7kPa)。服药后第一次舒张压降至mmHg(13.3kPa)以下,手、足麻木消失,肩周炎消失,鼾声也变小了,几乎不引起家属的注意。
七、风湿性心脏病心房颤动伴附壁血栓
风湿性心脏病中医学多称之为“心痹”,中医认为该病多为先天禀赋不足,而青少年多阳气偏盛,内易蕴热,若复感风寒湿邪,热为外邪所郁,流注肌肉、关节、脏腑,内舍于心,而为“心痹”,加之气候异常,寒暑不均,冷热异常,或久居潮湿之地,而此时正气不足
时,这些风、寒、热、湿之邪便会趁虚侵袭,痹阻经脉、筋骨,使气血运行不畅而为痹证;痹证日久,外邪由经脉而人脏腑,则为心痹。根据病程的发展及病因病机。中医认为本病以正气虚衰为本,瘀血痰浊水饮为标,治疗中兼顾两者,方可取得较好疗效。
[临床应用]
陈丽芳以桂枝茯苓丸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心房颤动伴附壁血栓,基本方:桃仁10g,红花、牡丹皮各10g,赤芍15g,桂枝10g,当州12g,水蛭(研末分冲)5g,炙甘草10g。每日1剂,水煎服。取得较好疗效。
[病案举例]
林某,女,63岁,活动后气促、心悸10余年,长期口服强心、利尿及扩血管药。自年3月以来,发生2次动脉栓塞事件。心脏彩超示:风湿性心脏病伴二尖瓣狭窄,左房、右室扩大,左房附壁血栓形成约11.2crax11.5cm。年7月初诊症见:心悸,胸闷,心痛时作,唇甲青紫,遇劳加剧伴神疲乏力,纳食减少,舌质紫黯,苔薄白,脉结代而细。治以活血化瘀,理气通络。药用:桃仁10g,红花、牡丹皮各10g,赤芍15g,桂枝l0g,当归12g,水蛭(研末分冲)5g,炙甘草10g。每日1剂,水煎服,7剂。二诊:症状改善,时有心悸,无胸痛,唇甲青紫改善,仍神疲乏力,纳食稍增加,舌淡苔薄白,脉细结代。上方加党参、黄芪各15g,20剂后,症状基本消失。改服成药桂枝茯苓丸2个月,随访1年未再发生动脉栓塞事件。复查心脏彩超,左房血栓缩小到0.6cmx0.6cm。
按:笔者以桂枝茯苓丸为基础,临证加减,治疗心血管病中风湿性心脏病心房颤动伴附壁血栓,疗效满意。此案由痹证发展而来,缘于风寒湿邪搏于血脉,内犯于心,致心脉痹阻,营血运行不畅,而致瘀血阻于心脉。治以活血化瘀为主,佐以理气通络,方用以桃仁、水蛭、红花、牡丹皮、赤芍活血祛瘀;辅以桂枝、当归养血通脉;佐以甘草益气养心。诸药合用致瘀血得化,心脉得通,悸痛自止。
秦立志赞赏
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