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病的分类
高血压病可分为原发性高血压病和继发性高血压病,原发性高血压病占高血压的95%以上,继发性高血压病指的是某些确定的疾病和原因引起的血压升高,约占高血压不到5%。
高血压病的病因
1、遗传和基因因素:高血压病有明显的遗传倾向,人群中至少20%-40%的血压改变是遗传决定。流行病学研究提示高血压发病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
2、环境因素:高血压病可能是遗传易感性和环境因素相互影响的结果。环境因素很早就起了作用:低体重婴儿以后发生高血压的几率增加。体重超重、膳食中高盐和中度以上饮酒是国际上业已确定的高血压发病密切相关的危险因素。
体重指数(BMI)每增加1,高血压发生危险5年内增加9%。
每日饮酒量与血压呈线性正相关。男性持续饮酒交之不饮酒4年内高血压发生的危险增加40%。
人体每日需要5g氯化钠。每人每日平均摄取增加2g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增高2.0mmHg和1.2mmHg。
高血压病的症状
大多数患者起病隐袭,症状缺如或不明显,仅在体检或其他疾病就医时才被发现。有的患者可出现头痛、头晕、心悸、后颈部疼痛、后枕部或颞部波动感,还有的表现神经症状如失眠、健忘或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耳鸣、情绪易波动或发怒以及神经质等。病程后期心脑肾等靶器官受损或有合并症时,可出现相应的症状。
合并症的表现
1、左心室肥厚的可靠体征为抬举性心尖搏动。主动脉瓣区第2心音可增强,带有金属音调。合并冠心病时可有心绞痛、心肌梗死和猝死。晚期可发生心力衰竭。
2、脑血管合并症时我国高血压病最常见的并发症,是急性心肌梗死的4-6倍。早期可有一过性脑缺血发作(TIA),还可发生脑血栓形成、脑栓塞(包括腔隙性脑梗死)、高血压脑病以及颅内出血等。
3、眼底血管被累及可出现视力进行性减退;肾脏受累时尿液中可有少量蛋白和红细胞,严重者可出现肾功能减退的表现。
高血压病诊断标准
18岁以上成年人高血压定义:未服用抗高血压药物情况下非同日收缩压≥mmHg和(或者)舒张压≥90mmHg。患者既往有高血压史,目前正服用抗高血压药物,即使血压已低于/90mmHg,仍应诊断为高血压病。
高血压病的鉴别诊断
在确诊高血压之前应排除各种类型的继发性高血压,因为有些继发性高血压的病因消除,其原发疾病治愈后,血压即可恢复正常。
1、慢性肾脏疾病: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盂肾炎、多囊肾和糖尿病肾病等均可以引起高血压。
2、嗜铬细胞瘤:90%的嗜铬细胞瘤位于肾上腺髓质,右侧多于左侧。
3、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病因为肾上腺皮质醛固酮瘤或增生所致的醛固酮分泌过多。(实验室检查可见血和尿醛固酮升高,肾素活性降低)
高血压病的鉴别诊断
4、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这是一种表现为睡眠期间反复发生的以咽部肌肉塌陷为特点的呼吸紊乱综合征,可引起低氧、高碳酸血症,甚至心、肺、脑多脏器损害。
5、肾血管疾病:肾动脉狭窄是继发性高血压的常见原因之一。
6、库欣综合征:由肾上腺皮质分泌过量糖皮质激素所致。
7、主动脉狭窄:这是一种以躯体上半部分高血压、下肢低血压为特征的阻塞性主动脉病变。主动脉造影可明确狭窄段范围及周围有无动脉瘤形成。
8、药源性高血压:一些止痛药、女用口服避孕药、肾上腺皮质激素(可的松、地塞米松)、拟肾上腺皮质激素(去甲肾上腺素)、单胺氧化酶抑制剂(抗抑郁药)、三环类抗抑郁药(阿米替林)、环孢素和免疫抑制剂、重组红细胞生成素、其他可卡因、苯丙胺等。
高血压病的治疗
(一)降压的目标:降压目标水平是/90mmHg,以减少心脑血管合并症。伴有糖尿病或者肾病者应把血压降低至/80mmHg一下;有早起轻度肾功能减退的患者亦如此。
(二)非药物治疗:
1、戒烟:吸烟所致的加压效应使高血压合并症如脑卒中、心肌梗死和猝死的危险性显著增加,并降低或抵消降压治疗的疗效,加重脂质代谢紊乱,降低胰岛敏感性,减弱血管扩张效应和增加左心室肥厚的倾向。
2、戒酒或者限制饮酒;
3、减低和控制体重:体重减轻10%,收缩压可减低6.6mmHg,超重10%以上的高血压患者体重减少5Kg,血压便明显降低,且有助于改善伴发的危险因素如糖尿病、高脂血症、胰岛素抵抗和左心室肥厚等。体重减轻也可增加降压药物的疗效。
4、合理膳食:氯化钠摄入<6g,多进食含钾丰富的水果(如:香蕉、桔子)和蔬菜。减少食物中脂肪的摄入,适量补充优质蛋白。
5、增加体力活动:增加体力活动,高血压患者血压可下降11/6mmHg,且这种血压下降独立于体重减轻。中老人推荐步行、慢跑。活动时心率不应超过最大心率(或次/分)的60%-85%,每日适度活动,每次坚持30-60min。
6、减轻精神压力保持心理平衡:长期精神压力和情绪忧郁既是导致高血压,又是降压治疗效果欠佳的重要原因。
降压药物分类
1、利尿剂:氢氯噻嗪、螺内酯、呋塞米等;副作用:长期可导致低钾血症,痛风、肾功能不全不宜用。
2、钙拮抗剂(CCB):非洛地平、硝苯地平(拜新同)、氨氯地平(安内真、络活喜)、拉西地平(司乐平)等;副作用:血管扩张所致的头痛、颜面部潮红和脚踝水肿。
3、β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倍他乐克)、拉贝洛尔等;副作用:伴有心脏传导阻滞、哮喘、慢阻肺及周围血管疾病患者禁用.
4、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卡托普利、依那普利、贝那普利。副作用:持续性干咳。
5、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缬沙坦、厄贝沙坦。副作用:较少,多为头晕、直立性低血压、血管神经性水肿。
总结
1、低盐、低脂、多纤维、优质蛋白饮食;
2、合理运动,控制体重;
3、合理坚持运用降压药;
4、定期体检、监测血压,和家庭医生多保持联系。
刘云涛刘云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