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丹阳真人,原名从义,字宜甫,后更名马钰,字玄宝,号丹阳子,故称马丹阳。他是宋朝人,祖籍宝鸡市扶风县,马丹阳不但是历史上著名的道学家,还是一位著名的医学家。他精通医术,特别擅长针灸。在宋末元初战乱年间,在缺少药物的情况下,他用针灸为难民治病,并且屡获奇效。后来,为了选穴的方便性和有效性,马丹阳根据临床经验将自己的针灸方法与心得体会,撰写成了《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总诀歌曰:“三里内庭穴,曲池合谷接,委中配承山,太冲昆仑穴,环跳与阳陵,通里并列缺;合担用法担,合截用法截,三百六十穴,不出十二诀。治病如神灵,浑如汤泼雪,北斗降真机,金锁教开彻。至人可传授,匪人莫浪说。”其中天星二字,可理解为这十二个腧穴的分布,犹如天空星球之罗列。天星十二穴是指足三里、内庭、曲池、合谷、委中、承山、太冲、昆仑、环跳、阳陵泉、通里、列缺等十二个腧穴。这十二个腧穴都是在十二正经上,而且都是重要的腧穴,例如足三里、内庭等属于五输穴、合谷穴属于原穴、通里穴属于络穴等,这些穴位都是临床上的常用穴,治疗效果也非常好。马丹阳在总诀中说:“合担用法担,合截用法截,三百六十穴,不出十二诀。”其中“合”是指应该的意思;担是指补法、截是指泻法。这句歌诀的意思就是说应该用补法的用补法,应该用泻法的用泻法,人体上的腧穴虽然有三百六十个之多,选穴都不出这十二个穴位,只要补泻的方法正确,就什么病都可以治疗了。其实在人体的十二正经和任、督二脉上分布有三百六十一个腧穴。每一条经脉上的腧穴数量是不一样的,有多有少,例如足太阳膀胱经上的腧穴数最多,有六十七;而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上的腧穴数最少,只有九个。人体腧穴的总数量那么多,在临床上治病究竟该选用哪些腧穴才能有效果呢?马丹阳真人提倡用天星十二穴来治疗全身疾病,这可以说是化繁为简,非常简便实用。同时,他的选穴特点是以四肢上的穴位为主,既安全又方便操作,疗效也非常可靠,可以说是针灸入门学习的捷径。歌诀还说:“治病如神灵,浑如汤泼雪,北斗降真机,金锁教开彻。”意思是说治病如有神灵帮助,疗效就像用热水泼在雪地上,雪一下子就溶化了,形容治病收效之快。北斗真机,金鎖开彻,是形容此法的宝贵,有“天机不可轻泄”的用意。因此,马丹阳在歌诀的最后说:“至人可传授,匪人莫浪说。”至人,是指有德之人,也就是指纯正善良的人;匪人,是指思想与行动不正当的人。意思是说,这天星十二穴是袪疾强身的秘密,只能够传授给那些有德行的弟子,思想和行为不正当的弟子,千万不能教他。由此可见,马丹阳把天星十二穴视如珍宝。确实,天星十二穴在治疗急症、痛症、以及慢性病和疑难杂症等方面疗效非常好,在临床上自古就有很高的使用价值,一直被广泛应用。因此,其在针灸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接下将用白话为大家解释一下《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诀》,解密马丹阳真人视如珍宝的天星十二穴的具体位置和主治,让大家都知晓这袪疾强身的秘密,从中获得健康长寿的秘诀。一、三里三里膝眼①下,三寸两筋间,能通心腹②胀,善治胃中寒,肠鸣并泻泄,腿肿膝胻③酸,伤寒④羸瘦⑤损,气蛊⑥及诸般,年过三旬后,针灸眼变宽,取穴当审的,八分三壮安。①膝眼:就是指外膝眼,即犊鼻穴。犊就是小牛;鼻就是鼻孔。穴在髌韧带外侧凹陷处,犹如牛犊鼻孔,故名。②心腹:在古代,心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有的指心脏附近,有的指胃的位置,现在就是指胸口和胃的位置。腹就是指肚子。心腹即是指胸腹。③胻:音héng,即小腿。④伤寒:这里的伤寒主要是指外感风寒引起的一些症状表现。患者出现鼻塞,流鼻涕,打喷嚏,恶寒发热,浑身酸痛等症状,可以用发汗解表、疏风散寒的药物治疗。与西医学上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感染的伤寒不同。⑤赢瘦:是虚弱削瘦的意思。⑥气蛊:亦作“气臌”,腹部肿胀的病症。俗称气臌胀。常见发病部位在腹部,多因肝病日久,肝脾肾功能失调,气滞、血瘀、水停于腹中所导致。以脘腹作胀,腹渐胀大,四肢消瘦,面色青黄等为常见症状。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即犊鼻穴)直下三寸,是足阳明胃经的合穴。该穴能治疗腹胀、腹泻、肠鸣和胃中寒邪等胸腹部病证;还能治疗膝部和小腿酸痛、肿胀等局部病证;同时,还可以补益因伤寒之后引起的瘦弱虚损。此外,还可以治气臌等病证。对于30岁以上的人群,针灸足三里有强壮保健的作用,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还可以保护视力。注意取穴时一定要准确,操作方法是针刺八分,艾灸三壮。二、内庭内庭次趾外,本属足阳明,能治四肢厥①,喜静恶闻声,瘾疹②咽喉痛,数欠③及牙痛,疟疾不能食,针着便惺惺④。①四肢厥:是病证名,又称为手足厥冷、四肢逆冷、手足逆冷。指手足发冷,冷至肘部和膝部。②瘾疹:即荨麻疹,俗称风疹块。病人常见症状为皮肤瘙痒,随即出现风团,呈鲜红色或苍白色、皮肤色,少数患者有水肿性红斑。风团的大小和形态不一,发作时间不定。风团逐渐蔓延,融合成片。是由于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而出现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通常在2~24小时内消退,但反复发生新的皮疹。病程迁延数日至数月。临床上较为常见。③数欠:病者不拘时间,呵欠频频不止,称数欠,多为阴盛阳衰,体虚之故。但因困倦欲睡而欠者,不属病态。④惺惺:指神志清醒。内庭穴位于足次趾和中趾间的趾缝端,即位于足背第二、三跖趾关节间前方凹陷中,属于足阳明胃经,是该经的荥穴。能治疗四肢厥冷;还可以治疗胃经郁热引起的心烦喜静、荨麻疹、咽喉肿痛、牙痛、以及频繁呵欠、疟疾不能进食等病证。以上病证用该穴治疗,针灸着病情就见好转,慢慢地患者就神志清醒、神清气爽了。三、曲池曲池拱手取,屈肘骨边求,善治肘中痛①,偏风②手不收,挽弓开不得,筋缓③莫梳头,喉闭④促欲死,发热更无休,遍身风癣⑤癞⑥,针着即时瘳⑦。①肘中痛:是一种慢性关节疾病,起病缓慢,时轻时重,病程较长,需要长期的调理保健。②偏风:病证名。又称“偏枯”,即半身不遂。多因营卫俱虚、正气不足、外邪侵入、经脉阻塞而致,症见半侧肢体运动障碍、麻木、疼痛、甚则废而不用。③筋缓:病证名,指筋脉弛缓,不能随意运动。该名出自《难经·十二难》。多因肾肝亏虚或肝经受风、血热等因素所致。④喉闭:肺绝喉闭,病证名,是指危重病人上呼吸道梗阻的病证。⑤风癣:是一种斑疹色红如玫瑰,脱屑如糠秕的急性自限性皮肤病。又称为风热疮、血疳疮、母子疮等。可见于现代医学中的玫瑰糠疹。⑥癞:癣疥等皮肤病。⑦瘳:音[chōu],意思是病愈。曲池穴,是手阳明大肠经上的合穴,此穴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应要屈肘拱手沿着肱骨边取穴。本穴善于治疗肘关节疼痛、半身不遂引起的半侧肢体运动障碍、麻木、疼痛、甚至不能开弓射箭和举臂梳头。还能治疗各种热证、喉闭以及各种皮肤病如风癣和癣疥等。以上这些病证用该穴针灸治疗,疾病很快就痊愈了。四、合谷合谷在虎口,两指歧骨①间,头痛并面肿,疟疾热还寒,齿龋②鼻衄③血,口噤④不开言,针入五分深,令人即便安。①岐骨:泛指骨骼连接成夹角处。②齿龋:疾病名,是指龈肿腐臭,齿牙蛀蚀宣露,疼痛时作时止的病证。③鼻衄:症状名,是指鼻中出血的症状。鼻衄可因鼻部疾患或外伤,肺、胃、肝经火热上扰,脾虚不能统血等所致。④口噤:中医病名,是指牙关紧闭,张口不利,口合不开的症状。又称牙关紧急。多因感受风寒湿邪、温热入里、痰气郁结、金疮跌仆等所致。合谷穴在虎口部,第一、二掌骨之间,平第二掌骨中点处。该穴主治有头痛、面部肿痛、龋齿牙痛、鼻衄、以及疟病寒热往来、牙关紧闭不能说话等病症。操作方法一般是针刺五分深,针灸该穴使得病人当时就安好了。五、委中委中曲?①里,横纹②脉③中央,腰痛不能举④,沉沉⑤引⑥脊梁⑦,酸痛筋莫展,风痹⑧复无常,膝头难伸屈,针入即安康。图片①?:音[qiū],指股胫间,即膝部的后面,腘窝的位置,是委中穴所在的部位。②横纹:这里指的是腘横纹。③脉:指皮下有股腘静脉,深层内侧有腘静脉,最深层有腘动脉。④举:抬起的意思。⑤沉沉:即沉重的意思,指必需费力才能举起或移动的。⑥引:指拉、牵挽、牵拉的意思⑦脊梁:指脊柱。⑧风痹:指因风、寒、湿邪侵袭而引起的肢节疼痛或麻木的病症。又称“行痹”或“周痹”,俗称“走注”,是痹证类型之一。临床表现肢体酸痛,痛而游走无定处。病因风寒湿三邪中以风邪偏胜,而风邪易于游走所致。委中穴是足太阳膀胱经上的腧穴,位于膝后区,腘横纹的中点,在腘窝正中,有腘筋膜;皮下有股腘静脉,深层内侧为腘静脉,最深层为腘动脉。针对腰疼得直不起来,脊柱沉重酸痛活动不利、以及因感受风邪导致风痹反复发作、膝关节屈伸困难等病症,针一刺入该穴身体就立即安康了。六、承山承山名鱼腹①,腨肠②分肉③间,善治腰疼痛,痔疾大便难,脚气④并膝肿,展转⑤战⑥疼酸,霍乱⑦及转筋⑧,穴中刺便安。①鱼腹:指该处的肌肉如同鱼的腹部般丰满,故名。②腨:音[shuàn],即腓肠,小腿肚。③分肉:泛指肌肉,前人称肌肉外层为白肉,内层为赤肉,赤白相分,或者说肌肉间界限分明,故名。而此处就是指肌肉间界限分明。④脚气:因该病从脚起,故而得名,在《内经》里又名厥、缓风、脚弱、雍疾等。以下肢强直,缓纵不随,腿足软弱无力、麻木为主要症状。病因病机主要为湿邪袭虚,外感雨露水湿之气,或久居湿地,湿邪侵犯人体肌肤皮肉筋脉所致。与现代医学常说的由一类真菌感染引起的脚气(学名足癣,也叫脚癣)不同。⑤展转:同“辗转”,指翻来覆去,不能安定。⑥战:即发抖的意思。⑦霍乱:是指因摄入的食物或水受到霍乱弧菌污染而引起的一种急性腹泻性传染病。⑧转筋:俗名“抽筋”,是指局部肌肉拘挛强直的表现,常见于小腿腓肠肌挛急,是津液脱失的一种症状。承山穴别名鱼腹,当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时腓肠肌肌腹下出现尖角凹陷处,即小腿腓肠肌下分肉间。本穴善于治疗腰痛、痔疮、大便困难、脚气及其引起的膝肿、小腿发抖战立不稳、以及由于霍乱吐泻而引起的小腿腓肠肌拘挛转筋等病证,针刺入该穴中就见效。七、太冲太冲足大趾,节后二寸中,动脉①知生死,能医惊痫②风,咽喉并心胀③,两足不能行,七疝④偏坠肿,眼目似云矇⑤,亦能疗腰痛,针下有神功。①动脉:这是古代的一种遍诊法,即三部九候法。切脉的部位有头、手、足三部,每部又各分天地人,三而三之,合而为九,故称三部九候法。太冲脉是指足部的天部足厥阴太冲穴以候肝。这种诊法后世已少采用,只在危急的病证或者两手无脉时才用,故说“动脉知生死。”②惊痫:泛指惊风、痫证,是癫痫发作的主要形式,是中枢神经系统器质性或功能性异常的紧急状态。③心胀:古人所说的心胀是指胃脘胀,这里具体指肝气犯胃引起的胃胀、腹胀等肝胃病证。④七疝:是一种病名,是七种疝病的合称,该名出自《素问·骨空论》。至于七种疝所包括的具体病名,历代医家各有不同的记述。其中,疝是指体内器官或器官的一部分离开正常的解剖位置,通过先天或后天形成的薄弱点、缺损或孔隙进入其他部位。该病脑、胸部、腹部均可出现,以腹部最为常见,腹壁疝是一种常见的外科疾病。这里主要指小肠疝气、睾丸肿胀偏坠等病症。⑤眼目似云朦:指黑睛上因患“凝脂翳”等一类疾病而遗留一层薄的不透明组织,如云如雾,又称“云翳”,是中医术语。太冲穴属于足厥阴肝经,位于足背足大趾外侧,第一、二跖骨结合部的前面,距跖趾关节2寸。穴位下有第一跖背动脉搏动应手,可判断生死。本穴能够治疗惊风、癫痫、中风、咽喉肿痛、胃胀腹胀、小肠疝气、睾丸偏坠肿胀,以及眼目云翳内障,还能治疗腰痛,针刺该穴就有神奇的功效。八、昆仑昆仑足外踝,跟骨上边寻,转筋腰尻①痛,暴喘②满③冲心④,举步行不得,一动即呻吟⑤,若欲求安乐,须于此穴针。①腰尻痛:是病证名,该名出自《灵枢·本脏》,指腰、尻(音kāo,即尾骶部)部均痛。病因以肾与督脉虚寒最为多见。②暴喘:中医病名。是指因温热邪毒、外伤、产褥期或厥脱重症等致肺气雍痹或肺气衰败而卒发的呼吸急促和窘迫症。病性以邪实壅肺为主。病位在肺,与大肠、心、肾关系密切。与现代医学的急性肺损伤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相近。③满:指郁闷、闷塞不畅的意思。这里是之因气喘而出现胸部满闷的证候。④冲心:这里指气上沖心,又称气上撞心。指患者自觉有股气流从少腹上冲脘腹、胸咽部的表现。⑤呻吟:指病痛时的低哼声。昆仑穴属足太阳膀胱经,位于跟骨上边外踝高点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该穴可以治疗转筋、腰骶疼痛、突发的喘咳胸满、气上冲心等病证,对足跟疼痛导致的行走困难,一动就痛得哼哼的也有可以治疗。如果想求得安宁快乐,就必须在此穴针刺才行。九、环跳环跳在髀枢①,侧卧屈足取,折②腰莫能顾③,冷风并湿痹④,腿胯连腨痛,转侧⑤重唏歔⑥,若人针灸后,顷刻病消除。①髀枢:即股骨大转子的部位,位于股部外侧的最上方,股骨向外方项着隆起部分。指骨盆外方中央的髋臼的部位,又名“机”。②折:指弯、弯曲的意思。③顾:是回头看的意思。④湿痹:指风、寒、湿邪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风邪胜者为行痹,寒邪胜者为痛痹,湿邪胜者为着痹也。痹症日久,则关节变形或肌肉失去功能,影响生活质量。这里是指湿邪引起的着痹。⑤转侧:指转换角度、方向,或翻动身子,辗转反侧。⑥唏歔:音xīxū,本意是哭泣后不由自主地急促呼吸,这里指叹息的意思。环跳穴属于足少阳胆经,位于臀部股骨大转子的部位,侧卧屈膝大转子高点至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和内2/3交点处。本穴可以治疗腰痛得不能弯曲,更不能转身回头看。还可以治疗由于风、寒、湿邪侵袭而形成的痹证,以及腰胯部牵连腓肠肌疼痛,动则加重,痛得唏歔不已。如果有患者针灸此穴后,顷刻间疾病就消除了。十、阳陵泉阳陵居膝下,外臁①一寸中,膝肿并麻木,冷痹及偏风,举足不能起,坐卧似衰翁,针入六分止,神功妙不同。①臁:音lián,指小腿的两侧。②冷痹:是一个疾病名称,指痹证偏于寒邪伤人者。其证脚膝酸疼,步履艰难。阳陵泉穴属于足少阳胆经,位于膝下一寸外辅骨(指胫外辅骨,即腓骨头部)凹陷中,即小腿外侧,腓骨小头前下缘凹陷中。本穴可以治疗膝关节肿痛、麻木、冷痹引起的下肢疼痛沉重、步履艰难等病证。还可以治疗中风导致的半身不遂,患者脚都抬不起来,坐卧好似衰弱的老翁。该穴的操作方法是针刺六分,其治疗功效神奇、不同凡响。十一、通里通里腕侧后,去腕一寸中,欲言声不出①,懊憹②及怔忡③,实则四肢肿,头腮面颊红,虚则不能食,暴瘖④面无容,毫针微微刺,方信有神功。①欲言声不出:意思就是舍体伸缩不利,想说话却发不出声音。中医称之为舌强不语,是一种病证,舌体伸缩不利的症状。见于外感热病热入心包,内伤杂病之中风症,亦可由热盛伤津或痰浊壅阻所致。②懊憹:音àonáo,是懊恼,烦闷的意思。③怔忡:音zhēngchōng,是一个中医病名,属于心悸的范畴,是指多因久病体虚、心脏受损导致气血、阴阳亏虚,或邪毒、痰饮、瘀血阻滞心脉,导致心失濡养,心脉不畅,从而引起的心中惊慌不宁,不能自控的一种病证。③暴瘖:中医病证。以声音不扬、嘶哑甚至失音为主要表现的喉病。其发病急、病程短为急喉瘖,与西医的急性喉炎类似。通里穴属于手少阴心经,位于腕掌侧远端横纹上1寸,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本穴可以治疗舌强不语、心烦懊恼、心悸怔忡等病证。还可以治疗肘臂肿痛、头面红赤的实证,以及食欲不佳、突然失音、面色苍白的虚证。用毫针轻轻刺入该穴,才相信有神奇的功效。十二、列缺列缺腕侧上,次指手交叉①,善疗偏头患,遍身风痹麻,痰涎②频上雍,口噤③不开牙,若能明补泻,应手即如拿。①次指手交叉:这里指列缺的简便取穴法,即两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桡骨茎突上,指尖下凹陷处是本穴。②痰涎:是机体水液代谢障碍的病理产物,其形成主要与脾肺两脏功能失常关系密切。③口噤:中医病名。是指牙关紧闭,张口不利,口合不开的症状。又称牙关紧急。可因内有积热、外中风邪、痰凝气滞、瘀阻经络所致。列缺穴属于手太阴肺经,位于腕部桡侧桡骨茎突上方距腕横纹上1.5寸。简便取穴法是两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桡骨茎突上,指尖下凹陷处是本穴。本穴善治头项部的疾患和全身感受风邪导致麻木、疼痛,以及痰涎多、口噤等病证。如果能根据病情采用针刺补泻手法,就很得心应手、其疗效十拿九稳。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