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由来8年前就开始呼吸困难
40岁家里顶梁柱一累倒下了
家住黑龙江省七台河市勃利县的石先生今年41岁,是家里的顶梁柱。正值壮年的他身体状况却一直不太好。8年前开始,石先生就无缘无故的出现胸闷气短和呼吸困难,“干活多一点,或者平躺就喘气困难,坐起来反会好一点。”据他介绍,自己一直以来稍微劳累就感觉胸闷,呼吸困难,偶尔会有胸口疼,感觉没力气,还伴有咳嗽。但是头没晕过也没疼过,所以偶尔出现这种情况,他也一直没当回事儿。前几个月农忙的时候干活比较多,石先生觉得难受的感觉更严重了,就连平时“坐起来休息的招数”也不好使了,而且近两个月还有加重的趋势。“老这么胸闷气短的也不是个事儿啊,干活也太耽误事儿。所以我和家里人商医院好好看看。”经过多方面的打探,确定到一家专门治医院——位于哈尔滨香坊区的黑医院。
B来院检查是三尖瓣发育不全
属于先天性心脏病的一种
石先生医院之后,得到了李爱先院长的细心问诊。首先进行了心电图和心脏彩超检查。结果显示,石先生心脏的三尖瓣前叶脱垂伴腱索断裂,三尖瓣重度返流,右室壁运动减弱,右心呈球形扩大,二尖瓣轻度返流……可以初步诊断为心功能III级心力衰竭,三尖瓣前叶脱垂伴腱索断裂和三尖瓣返流。
“可啥是三尖瓣啊?”
远东专家介绍说,三尖瓣就如同心脏内的一个“单向活门”,正常情况下,这个“活门”只能向一个方向打开,从而使心脏只内的血液能由右心房流向右心室,而一旦这个“活门”不能关闭或者不能完全关闭了,血液就会倒流,久而久之,就会发生右心衰竭。李爱先院长初步判断石先生的情况是三尖瓣发育不全,这是属于先天性心脏病的一种,往往容易在中年发病。李爱先院长决定为石先生做冠脉造影,再进一步确认病情。
C远东专家果断进行造影手术
心内、心外专家共同会诊,最后决定进行开胸修补手术
造影结果很快就出来了,进一步确定了李爱先院长之前的预判,结果正是三尖瓣关闭不全,这种情况发病已经随时可以威胁生命。李爱先院长与心脏大血管外科主任郭秉雄教授会诊后,共同制定了采取局部麻醉的冠脉造影术和右心导管造影术的手术方案。麻醉满意后,穿刺右侧桡动脉成功后,置入动脉鞘管,经桡动脉鞘管送入多功能造影导管,造影结果显示:冠脉通畅,三尖瓣重度返流合并右心衰竭。两位专家建议进行三尖瓣外科成形术。
D手术发现三尖瓣上居然好多洞
术中更改术式为三尖瓣置换术
郭教授带领的手术团队,在充分的术前准备后,进行了这场三尖瓣置换手术。在全麻成功后,正中开胸,体外循环,探查见右心增大,上、下腔静脉增粗,右房增大,压力增高。切开右心房,探查三尖瓣。发现三尖瓣前瓣叶薄,而且有多个大小不一漏洞,是典型的发育不良。其中最大的漏洞达到4mm,无腱索附着。收缩期脱入右房,大量返流。可以说石先生三尖瓣的这扇门,不但关不严,还是一扇有窟窿的破门。考虑石先生的三尖瓣瓣叶发育不良,无法进一步修复,郭教授决定在术中改为三尖瓣置换手术,剪除三尖瓣前叶、后叶及其腱索。将膜部缝于瓣膜上,置入29mm人工机械瓣膜,并测试瓣膜启闭良好……整个手术过程非常顺利,术后石先生安全返回ICU病房。
E三尖瓣发育不良四十岁后易发病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别忘6件事
据郭秉雄教授介绍,三尖瓣发育不良属于先天性性脏病的一种,孕妈妈在产检的时候可通过超声检查发现。长大后在40岁左右最容易发病。对心脏瓣膜病病人而言,做"换瓣"手术可有效改善心脏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不过,手术只是治疗的第一步,病人在术后还需严格遵循6大注意事项,
1、术后3月内充分休息;术后3个月内是恢复手术创伤、稳定各系统和器官功能的重要阶段,病人在此期间应充分休息,避免感冒。生活要有规律,可适当活动(如散步、做少许家务等),但若在活动中有心慌、气短等不适,应立即休息,并适当减少活动量。
2、术后3到6个月逐渐恢复常态;病人可于术后3个月起,循序渐进地增加活动量(以"无心慌、气短"为度),直至逐渐恢复到正常的工作、生活状态。避免猛然增加活动量或工作负荷,以免造成心功能损害。
3、饮食清淡,戒烟戒酒;出院后,病人可根据个人的饮食习惯逐步恢复正常饮食,适当加强营养,以促进伤口愈合。"换瓣"病人一般无特殊忌口,但由于部分食物(如菠菜、番茄、猪肝等)富含维生素K,可能会干扰抗凝治疗,故应避免大量食用。为避免加重心脏负担,病人不要吃太咸的食物,绝对不能酗酒和吸烟。心功能较差的病人还应限制饮水量,不要进食大量稀饭和汤类。
4、遵医嘱服药,不擅自停药;为保护和改善心功能,病人在术后不能骤然停药,应严格按照医嘱服药。
5、坚持抗凝治疗;所有"换瓣"病人都需要进行抗凝治疗。一般地说,换生物瓣的病人需口服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6个月,以后可逐渐停药。换机械瓣的病人以及有房颤的病人,需终身服用抗凝药物(华法林)。
6、医院复诊;"换瓣"术后,病人应医院复查,以便医生及时了解恢复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