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韦人范春梅刘竹青史宁花杨莉萍
近几年来,我国北方地区很多规模奶牛场时常出现以发病急、病程短、死亡快、病死率高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疾病。其特点是发病急,症状不明显,死亡快,常来不及治疗即死亡,对养牛业危害较大,由于病牛不见任何征兆而突然死亡,所以称为奶牛“猝死症”。本文就北方地区规模奶牛场几种常见的奶牛猝死病做简单介绍,供广大奶牛场同行参考。
1、应激综合征引起的猝死
奶牛由于驱赶、捕捉、运输、噪声、高温、冷冻、环境突变、疫苗接种等,都可引起应激反应。在应激状态下,由于奶牛的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血液循环系统发生急剧变化,有时会引起奶牛的猝死。
最常见的是注射疫苗造成的应激死亡,奶牛在注射口蹄疫疫苗后约5分钟,发现牛出现四肢站立不稳,呼吸急促,口吐白沫,全身肌肉震颤,乳房呈青紫色等,大约持续了不到10分钟,牛倒地死亡。进行尸体解剖检查,发现奶牛心肌变性,质地脆弱,呈灰红色,心内膜有大面积新鲜出血点,心室内积留多量凝血块;肺脏膨大,气管内积留多量白色泡沫;肝脏稍肿大,表面有少量散在出血点,边缘钝圆,切面外翻;瘤胃胃底大面积出血;小结肠前半段黏膜下大面积出血。
奶牛死亡的原因是,在注射口蹄疫疫苗时突然受到外界刺激后,机体产生强烈应激反应,中枢神经高度兴奋,导致内分泌紊乱而引起实质性器官受到损害,尤其是心脏受损严重,造成急性心衰而导致奶牛猝死。
对于动物应激性反应疾病,应采取快速治疗方法。在注射药物后尤其是注射疫苗后要注意观察临床表现,一旦出现临床症状应立即用肾上腺素实施紧急抢救,一般可以缓解症状,起到良好的效果。
2、缺硒引起的猝死
病因:硒是动物机体营养必需的微量元素,北方地区,特别是西北地区大都是硒缺乏地区,奶牛由于缺硒、缺维生素E引起心力衰竭,导致死亡。大多数病例呈急性经过,少数病例呈慢性经过。
症状:本病大多数呈散发型,主要危害健壮奶牛。主要症状:局部肌肉战栗,面积逐渐扩大,眼神过度灵敏,精神极度紧张,反刍停止岬四无力,步态不稳。犊牛表现为典型的白肌病症状群。病初症状是僵拘和衰弱,随后麻痹,呼吸紧迫,无力吃奶,消化紊乱,伴有顽固性腹泻、心率加快、心律不齐。发病犊牛一般是在3——7周龄,运动可促进病情加剧。
急性型:畜体前部战栗,发病20多分钟死亡,死亡时多有鸣叫。
慢性型:畜体后部战栗,也有少数病例出现瘤胃鼓胀,有一定的治疗价值。
诊断:听诊:心率不齐,只有一音,瘤胃蠕动迟缓。触诊:神经敏感,惊獗。剖检:心房室瓣肿大,90%左右的病畜心脏缺血,少数严重充血,其他脏器无病变。肌肉变性程度不一致,轻者有沿着肌纤维跑的几条白条纹,重者肌肉或肌群呈现一种带白色的或半煮熟样的外观。
治疗:大量补充硒、维生素E,大量补液,镇惊、强心、消炎。犊牛治疗用0.1%亚硒酸钠溶液5毫升,成年牛15——20毫升肌肉注射,可收到良效。可根据病情,间隔1——2天重复注射1——3次。配合补给适量维生素E,疗效更好。
3、魏氏梭菌引起的猝死
病因:奶牛魏氏梭菌病是一种急性传染病,发病率不高,但死亡率高。引起该病的原因较多,但一般认为是由牛A型魏氏梭菌(又称产气荚膜杆菌)引起的。临床上以病牛突然死亡,消化道和实质器官出血为特征。大小奶牛都可能发病,但以犊牛、孕牛和高产牛多发病,死亡率70%——%。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以春秋两季为主。
症状:奶牛在采食后不久或休息时,突然倒地,四肢划动如游泳状,几声哞叫很快发病死亡。本病特点是奶牛发病急,多是频频呜叫,惊恐,口吐白色或暗红色泡沫,全身肌肉颤抖抽搐,尤以肩部和臀部肌肉明显;共济失调,时而不顾障碍向前直冲,时而后退倒地呈犬坐姿势,唇顶槽沿;听诊心跳快,心律不齐;体温基本正常或偏低,突然倒地,四肢划动,很快死亡。
剖检:肉眼观察,可视黏膜发绀,腹部略显膨大,口吐白沫。心包积液,心内外膜、心肌有出血点,冠状动脉和后腔大动脉均有出血;肺肿大、色深,肺尖叶瘀血明显,气管与支气管内有黏液;肝肿大、瘀血;胆囊肿大,充满胆汁;脾肿大,有出血点;胰脏出血或瘀血;瘤胃积食,皱胃空虚,胃黏膜出血;肠黏膜脱落,回肠、空肠呈广泛性出血,黏膜层脱落严重;肠系膜淋巴结显着肿大、出血有坏死灶;肾色淡有广泛性出血。
实验室诊断:采心、肝、肺、脾、胃、肠等病料送专业实验室诊断,镜检,采用血肠段黏膜涂片,进行革兰氏染色,镜检可见到粗大而两端钝圆的G﹢梭菌存在,培养,在鲜血琼脂平皿上培养,有圆形凸起的单个菌落,直径约2毫米——3毫米,半透明,表面光滑,且菌落周围出现双重溶血;在乳糖牛奶卵黄脂平皿上,菌落周围和下面出现浮浊带,菌落周围呈红色晕环,确定为A型魏氏梭菌。肠毒素测定。取小肠内容物,按1∶5稀释,r/min离心30分钟,用灭菌注射器吸取上清溶液注射于小白鼠的尾静脉内,注射剂量分别为0.1毫升、0.2毫升、0.4毫升、0.6毫升。结果在10分钟内,4组小白鼠全部出现神经症状后迅速死亡,说明肠内容物含有大量毒素。如果要确定魏氏梭菌的型,可再用魏氏梭菌A、B、C、D4型抗毒素血清进行交叉中和试验,可准确定型为A、B、C、D其中的某一类型。
防治:本病诊治困难,应以预防为主。预防接种,用牛魏氏梭菌灭活苗接种预防,用量用法按瓶签说明。用抗牛魏氏梭菌高免血清或患魏氏梭菌病康复牛血清治疗有效。
青霉素、链霉素、庆大霉素、红霉素、林可霉素和磺胺药对本病治疗有效。加强饲养管理,保持圈舍和牛体清洁卫生,定期消毒,预防本病发生。
4、中毒引起的猝死
4.1、氟乙酰胺中毒
病因:氟乙酰胺为有机氟内吸性杀虫剂,为白色针状结晶,无味,无臭,易溶于水,有吸湿性,不易挥发。其水溶液五色透明。本药作为农药被广泛使用,被作为鼠药应用,牛误食(饮)被氟乙酰胺处理的或污染的植物、种子、饲料或饮水时,即会发生中毒。另外,也有人将其用于投毒,致使近年来,牛氟乙酰胺中毒呈急剧上升趋势。
症状:急性中毒,表现为胃肠炎和神经症状。急性中毒时,牛突然惊恐不安,尖叫,有的狂奔乱跑,全身震颤,或出现抽搦,角弓反张,逐渐转变为间歇性发作。呼吸加快,达每分钟90次;心跳加快,达每分钟次,腹痛,腹泻。严重的,在几分钟内死亡;慢性的,嗜睡,卧地不动。病牛食欲废绝,反刍停止,心律不齐,脉搏细弱而快,四肢无力,呻吟,磨牙,排粪停止。在间歇性痉挛反复发生的过程中,病牛口吐白沫,瞳孔散大而死亡。
病理变化:死牛尸僵完全,血液凝固不全,色泽暗褐。可视粘膜发绀。肝、肾色暗,高度充血,心肌变软。胆囊粘膜、真胃粘膜及肠粘膜出血,小肠粘膜出血特别严重。
实验室诊断:取死牛瘤胃内容物检测氟乙酰胺。用gc/msqp气质联用仪检出是否有氟乙酰胺,也可用薄层层析法也检出是否存在氟乙酰胺。
预防和治疗:预防:该病主要采取预防措施,避开被氟污染的草场和水源。治疗:如为氟乙酰胺中毒,应立即注射50%乙酰胺水溶性注射液(解氟灵)解毒,并采取一些对症治疗措施。因本病发病突然,临床上也有神经症状及口吐白沫症状,极易与鼠药中毒相混淆。虽本病也有口吐白沫,但与鼠药中毒的泡沫不同,鼠药中毒的泡沫细小量大,呈白色,而本病泡沫量相对较少,泡沫直径相对较大,色较淡,且鼠药中毒有采食含鼠药的食物的病史,必须注意二者区分,以免耽搁及延误治疗时机。如果怀疑人为投毒,要及时向公安部门及时报案。
4.2、亚硝酸盐中毒
病因:饲喂或采食富含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草料;饲料搭配不当,尤其是碳水化合物的含量不足时,则易使硝酸盐变为亚硝酸盐而引起。
症状:病牛精神沉郁,呆立,强迫运动时步态蹒跚、不稳;食欲不振,甚至废绝,反刍停止,嗳气减少,伴发程度不同的瘤胃臌气,口角流有大量混有泡沫的涎水,磨牙,呻吟,尿少而频,同时呈现腹痛、下痢等症状;重症病牛全身肌肉震颤,四肢无力,不能站立多横卧地上,当陷入虚脱状态后1——2小时内死亡;体温多降低,呼吸浅表、促迫,进而呈现呼吸困难;心跳加快,脉细而弱,颈静脉怒张,可是粘膜发绀,乳房和乳头淡紫或苍白,妊娠牛多发生流产。病理变化:口鼻黏膜乌紫色,内有淡红色泡沫状液体;血液暗紫红色如酱油状,稀薄不凝;胃肠道有炎性病变;心肌变性,柔软,出血,肺充血。
实验室诊断:①对饲料中亚硝酸盐的含量按照GB/T的规定进行测定,当牛精料补充料中亚硝酸盐的含量高于20毫克/千克时即有引起蓄积中毒的可能。②用二苯胺法检测饲草、血液、胃液、尿液和胸、腹水等是否呈硝酸盐阳性。
防治:预防:对含有硝酸盐的饲草和饲料,在饲喂上要严格控制。饲喂富含碳水化合物成分的饲料,并添加碘盐和VA、VD制剂。治疗:用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溶液将美蓝配成4%注射液,按9毫克/千克体重,静脉注射。对症疗法,如尼克刹米、樟脑磺酸钠等药物,用于兴奋呼吸中枢和强心等。
(韦人银川市兴庆区农牧局;范春梅刘竹青银川市金凤区;杨莉萍银川市兴庆区大新镇畜牧站;史宁花宁夏兽药饲料监察所)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