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循环系统疾病第一节总论

第一节总论

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和调节血液循环的神经、体液组成。循环系统疾病包括心脏和血管疾病,合称心血管疾病,其中以心脏疾病最为多见。循环系统疾病是常见病,在内科疾病中所占比重较大。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及生活方式的改变,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平均寿命明显延长,人类疾病谱发生了根本变化。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和导致死亡的最主要疾病。

循环系统疾病可以从病因、病理解剖和病理生理三个方面进行分类。

1.病因分类可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两大类。

先天性循环系统疾病(又称先心病)为心脏、大血管在胎儿期发育异常所致,病变可累及心脏各组织和大血管。先心病又分为紫绀型与非紫绀型两种。

后天性循环系统疾病为出生后心脏及血管受到外来或机体内在因素作用所致,其疾病谱随着地区和年代有所变化,慢性非感染性疾病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高血压和心肌病在增多,与感染有关的风湿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和梅毒性心脏病在减少,而与病毒有关的心肌炎却在增加。

2.病理解剖分类根据患者主要的病变部位可分为心内膜、心肌、心包和大血管疾病。①心内膜病:如心内膜炎,心瓣膜狭窄、关闭不全、脱垂、纤维化、钙化和撕裂;②心肌病:如心肌炎症,心脏扩大、肥厚、坏死、梗死、纤维化,乳头肌或腱索断裂,心室壁瘤等;③心包病:如心包炎症,心包积液、积血或积脓,心包肿瘤,心包缺损等;④大血管病: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瘤,中膜囊样变性、夹层分离,血管炎症,血栓形成、栓塞等;冠脉急性闭塞可导致心肌梗死,发生乳头肌腱断裂,心室壁瘤形成;⑤心脏和各大血管各种先天畸形。解剖分类对准备施行手术治疗的病例更具重要意义。

3.病理生理分类不同病因的心血管病可引起相同或不同的病理生理变化。①心力衰竭:可分为急性和慢性,左心、右心或全心衰竭,慢性全心衰竭多见于循环系统疾病晚期;②休克:为心脏疾病造成的内脏和外周组织缺血、微循环障碍的临床综合征,又称心源性休克;③高动力循环状态:为心排血量增多、血压升高、心率增快、周围循环血液灌注增多的综合状态,如甲亢性心脏病;④冠状循环功能不全:因冠状动脉供血不足造成心肌缺血变化,或因为血栓闭塞导致心肌梗死;⑤乳头肌功能不全:二尖瓣或三尖瓣乳头肌缺血或病变,不能正常调节瓣膜的开闭,引起瓣膜关闭不全;⑥心律失常:为心脏的自律、兴奋或传导功能失调,引起心动过速、过缓和心律不规则的变化;⑦心脏神经官能症:是以心血管疾病症状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是神经症的一种类型;⑧心脏压塞:为心包腔大量积液、积血或积脓或纤维化、缩窄、增厚,妨碍心脏充盈和排血,并造成静脉淤血;⑨瓣膜病变:导致血流动力学障碍;⑩其他:体动脉或肺动脉、体静脉或肺静脉压力的增高或降低,体循环与肺循环之间、动脉与静脉之间的血液分流等。

循环系统疾病完整的诊断应包括病因、病理解剖和病理生理三个方面。如:风湿性心脏病(病因诊断),二尖瓣狭窄(病理解剖诊断),心房颤动(病理生理诊断),心功能Ⅳ级(病理生理诊断)。

与诊断其他疾病一样,循环系统疾病的诊断应首先注重全面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然后再根据情况完善X线、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和其他实验室检查,有些病人需做有创的心血管造影或血流动力学检查,最后根据所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做出诊断。

循环系统疾病的常见症状有呼吸困难、胸痛、心悸、发绀、晕厥、咯血、咳嗽、水肿和上腹胀痛、恶心、呕吐等。有些症状无特异性,要仔细分析鉴别。

循环系统疾病的常见体征有心脏增大、心脏杂音和心包摩擦音、心律失常、颈静脉充盈、颈动脉异常搏动、肝大或水肿等。这些体征对诊断某些心血管病具有一定的特异性,尤其有助于诊断心脏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心包炎、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

实验室检查除常规血、尿检查外,一些生化、微生物和免疫学检查有助于诊断。如感染性心脏病时血液的微生物培养,风湿性心脏病时有关链球菌抗体和炎症因子检测,急性心肌梗死时血清心肌酶、肌钙蛋白测定;心力衰竭的BNP或NT-proBNP等。

循环系统疾病的传统器械检查是动脉血压测定、静脉压测定、循环时间测定、心脏X线透视和摄片、心电图检查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的检查方法不断推出,可分为非侵入性与侵入性两类。非侵入性检查包括通过体表进行各种类型的心电图检查(动态心电图、食管导联心电图、心电图负荷试验、心电图QT离散度测定、心室晚电位和心率变异性测定等)、动态血压监测、超声心动图和超声多普勒血流图检查、电子计算机X线体层显像(CT)、数字减影法心血管造影(DSA)、放射性核素心肌和血池显像、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扫描(PET)、单光子发射体层显影(SPECT)、磁共振显像(MRI)及磁共振血管造影(MRA)等。这些检查无创伤性,故较易被接受。侵入性检查主要有心导管检查和与该检查相结合进行的选择性心血管造影、心腔内心电图检查、希氏束心电图检查、心内膜和心外膜心电检测、心内膜心肌活组织检查以及新近发展的血管内超声显像等,光学相干断层显像(OCT)是最新应用于临床的血管内光学扫描断层显像技术。这些检查可得到比较直接的诊断资料,诊断价值较大。

循环系统疾病应着重病因预防和治疗。对一些病因和发病机制明确的疾病,积极消除病因,发病率将明显下降。如消除梅毒性感染、维生素B1缺乏和贫血,则梅毒性心脏病、维生素B1缺乏性和贫血性心脏病可以治愈;有效地防治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可望减少;及时控制上呼吸道的急性链球菌感染和积极治疗风湿热,则风湿性心脏病将会减少。近年用射频电能、冷冻或激光消融心脏异常传导径路或异位兴奋病灶的方法治疗异位快速心律失常,也起到消除病因的作用。有些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还未完全了解,如高血压、冠心病等,目前预防主要是针对其易患因素和可能发病因素进行处理,包括改变生活方式,如对于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要戒烟,控制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等。

许多循环系统疾病的病理解剖变化可用外科手术纠治,如未闭动脉导管的结扎或切断术、二尖瓣狭窄交界分离术和缩窄性心包炎的心包剥离术等。随着心脏直视手术和血管外科手术的发展,大多数先天性心血管畸形可以施行手术矫治,各种心瓣膜病可以施行瓣膜修复术或人造瓣膜替换。血管病变包括冠状动脉病,可施行病变部位介入性治疗,如腔内球囊扩张术(PTCA),支架植入术,粥样斑块的激光或超声消融、旋切或旋磨消除等。心肌梗死的并发症如室壁瘤、室间隔穿孔、乳头肌断裂等,亦可考虑手术治疗。病变严重不能修复的心脏可以考虑施行心脏移植术。

对目前无法或难于根治的循环系统疾病,主要是纠正其病理生理变化。有些情况可迅速发生并很严重,如急性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需积极紧急处理,并在处理过程中严密监测其变化,随时调整治疗措施,以取得最好的治疗效果;有些则逐渐发生并持续存在,如慢性心力衰竭,需长期治疗。人工心脏起搏、电复律以及近年采用的埋藏式自动复律除颤器(ICD)则是治疗心律失常的有效措施。ICD、心室同步化起搏器/心室同步化起搏-电复律除颤器(CRT-P/CRT-D)拓展了心衰现代器械治疗的新途径。最近提出心肌重构、血管重构和电重构的概念,促进了心血管病治疗观念的改变。

循环系统疾病绝大多数可归属于中医的心系病证。

中医学很早就对心系疾病的生理、病理及证治有了系统的认识。如《素问·痿论》说:“心主身之血脉。”《素问·五脏生成》说:“诸血者,皆属于心。”指出心调节全身的血液循环。再如《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认为心为一身之主,同时认识到心在精神和思维活动方面的作用。心主血脉与神志离不开心之阴阳气血,心之阳气是血液运行的动力,心之阴血是神志活动、心功能的物质基础;同时与其他脏腑有关,如心主血脉离不开肺之宣降,脾之统摄,肝之疏泄,肾之温养。因此,其病不外乎自身病变和他脏累及,其病性有虚实两端,虚为气血阴阳不足,实为寒邪、热邪、痰浊、水饮、瘀血阻滞。临证应权衡虚实之轻重、病情之缓急,或补虚治本,或祛邪治标,或标本兼治。

中西医结合治疗循环系统疾病在许多方面显示出优势,用活血化瘀、芳香温通、宣痹通阳等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收到了一定效果。实验证明,中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有扩张冠状动脉、抗血小板黏附聚集、抑制血栓形成、抗心肌缺血等作用。中医从益气、活血、温阳、化气利水等方面治疗心力衰竭有一定临床疗效。中西医结合治疗心律失常也进行了一些较深入的研究,如苦参、石菖蒲、甘松、黄连、淫羊藿、人参等皆证明有较好的抗心律失常作用,且从离子通道、膜电位水平进行了研究。对缓慢性心律失常,尤其是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用温阳益气通脉法,如麻黄、细辛、附子、桂枝、黄芪等组方治疗,有增加心率、改善窦房结功能等作用。随着溶栓和介入性治疗在临床上的应用,再灌注损伤和术后再狭窄随之出现,中医采用活血化瘀等治疗有较理想的疗效,具有广阔的前景。

近年来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取得了长足进展,大规模临床试验为中医诊治心血管病提供了有价值的依据,使疗效的评价更为准确可信。各种诊疗建议和指南的制定使治疗更规范化,提高了临床疗效,使循环系统疾病诊治水平进一步提高。

赞赏

长按







































北京哪家治疗白癜风医院最好
中科白癜风医院康复经历分享



转载请注明:http://www.ocmqc.com/wazlyy/8618.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