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uroPCR经导管二尖瓣

医院何奔教授、李艳杰博士

中重度二尖瓣反流(MR)是成年人最常见的瓣膜疾病,外科手术治疗是其主要治疗方式。二尖瓣外科生物瓣置换术后瓣膜损毁的患者,接受二次开胸换瓣手术面临创伤大、组织黏连重和出血高等风险。既往接受外科瓣膜成形术植入人工二尖瓣环的患者,一旦再次出现瓣膜功能异常,再次手术亦面临同样问题。患者植入了外科生物瓣或成形环,为介入瓣膜提供了一定的锚定区域,经导管二尖瓣置换术(TMVR)由于更高的安全性成为这些患者治疗的新手段,即二尖瓣生物瓣损毁的瓣中瓣技术(valveinvalve,ViV)、二尖瓣修补术后的环中瓣技术(valveinring,ViR)。近日,在欧洲PCR大会上,来自巴西的Simonato博士代表研究组,报道了ViV与ViR的比较结果。医院何奔教授、李艳杰博士为您解读最新研究结果。

研究设计

EUROPCRONLINE

研究背景:经导管二尖瓣valveinvalve和valveinring术后瓣膜血流动力学的临床数据较少。研究目的:描述术后残余二尖瓣狭窄和残余MR的影响因素,分析可能影响重要长期临床预后的因素。研究方法:回顾性多中心数据收集;预后定义来自二尖瓣学术研究委员会;残余狭窄定义为:平均压差≥10mmHg;残余反流(MR)定义为中度及以上MR。

研究结果

EUROPCRONLINE

基线资料(图1):共入组1,例患者,valve-in-ring组人,valve-in-valve组人。与valve-in-valve组相比,valve-in-ring组男性较多(50.9%vs.38.2%),真实内径更大(28.2±2.8mmvs.24.7±2.1mm),STSPROM评分较低(7.4[4.6-13]vs.9[5.6-14.3]);接受治疗的原因以反流为主(35.6%vs.10.2%)。valve-in-valve组接受治疗的原因以狭窄为主(30.7%vs.15.3%)。

图1.基线资料

生存分析:研究随访长达4年,分析结果:

(1)与ViR组相比,ViV组的30天死亡率没有统计学差异(6.5%vs.8.6%,p=0.29),但4年生存率较高(62.5%vs.49.7%,p=0.);

(2)基于STS评分的生存分析显示,与STS<8%相比,STS≥8%降低患者4年生存率(54.1%vs.66.8%,p<0.),见图2;(3)基于术后残余MR的生存分析显示,残余中度及以上MR降低患者生存率(35.1%vs.61.6%,p=0.02);(4)术后残余狭窄不影响患者生存率,见图3。图2.基于分组和STS的生存分析

图3.基于残余MR和残余狭窄的生存分析

瓣膜的血流动力学:ViR组和ViV组术后瓣膜面积相比于基线均增加(分别为:1.87±1.09cm2vs.2.13±0.74cm2,p=0.03;1.41±0.83cm2vs.2.01±0.74cm2,p<0.);ViV组瓣口面积增加更显著,压差降低更明显;1年后两组的瓣口面积和残余压差无统计学差异,见图4。图4.瓣膜的血流动力学

压差增加的原因分析:根据接受治疗的原因分析,术后残余压差≥10mmHg的患者主要见于术前存在狭窄的患者(12.9%vs.7.4%,p=0.);按照真实内径分析,真实内径越大,术后残余狭窄的比例越小(图5)。

图5.压差升高的原因分析残余反流:与ViV组相比,ViR组术后残余中度及以上MR的比例较高(16.6%vs.3.1%,p<0.),术后ViV组随时间的延长,MR加重(图6)。图6.残余反流长期预后的影响因素:与ViV组相比,ViR组术后4年内再次二尖瓣置换(MVR)的发生率更高(5.9%vs.1.9%,p<0.),左室流出道梗阻的比例更高(5.9%vs.1.8%,p=0.)。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valve-in-ring、NYHAⅣ级、慢性肺疾病和慢性肾脏病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术后残余压差≥10mmHg和术后残余中度及以上MR是再次MVR的主要危险因素(图7)。图7.长期预后的影响因素残余狭窄和残余反流的影响因素:进一步的亚组分析显示,真实内径和年龄是术后残余狭窄的保护因素,体重指数是术后残余狭窄的危险因素;valve-in-ring是术后残余MR的危险因素(图8)。图8.残余狭窄和残余反流的影响因素

研究结论

EUROPCRONLINE

接受二尖瓣ViR治疗的患者术后死亡率更高,并且有更多的患者需要再次接受MVR治疗;二尖瓣ViV和ViR术后残余狭窄和残余MR比较常见;残余MR与更高的死亡率相关,需要再次MVR治疗;残余狭窄与死亡率不相关,但与再次MVR相关;术者应追求最佳的血流动力学。

专家点评

EUROPCRONLINE

医院何奔教授、李艳杰博士点评:外科二尖瓣成形术和生物瓣置换术是中重度二尖瓣反流(MR)治疗的主要治疗手段;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经导管瓣膜置换术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该研究进一步补充了TMVR的临床证据,对TMVR术者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二尖瓣生物瓣的缝合环为圆形,与ViV的生物瓣膜可完美贴合,术后残余MR发生率较低。但是二尖瓣成形环为非对称性的椭圆状环,ViR的生物瓣膜必须适应这种非环形结构,并改变其形态,使之接近圆形。否则,术后残余MR将会增加。但ViV的真实内径小,会增加术后残余狭窄的发生率。此外,由于二尖瓣成行术后仍维持二尖瓣自身结构,因此在TMVR的生物瓣膜释放过程中,二尖瓣前叶将移向左室流出道,进而增加左室流出道梗阻的风险。从长期效果来看,ViV优于ViR;无论采取何种治疗方式,术前应认真分析二尖瓣解剖形态,力求最小残余压差和残余MR。

何奔上海医院心脏中心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二级教授现任医院心脏中心主任,心血管内科主任,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获国务院特殊津贴。曾获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奖,上海市十佳医生,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中国十大口碑医生等荣誉。擅长各种复杂冠脉介入治疗以及结构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是上海首位全球标准认定的左心耳封堵术培训导师。对各种危重疑难心血管疾病的诊治有较高的造诣。学术任职: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全国常委,中国心血管医师协会全国常委,上海市心血管病学会副主任委员,美国心脏学会专家会员,欧洲心脏学会专家会员。李艳杰医学博士,师从何奔教授,在上海医院心内科-结构性心脏病亚专业从事心内科介入治疗,擅长小儿和成人先天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病、肺血管疾病、左心耳封堵术、外科瓣膜置换术后瓣周漏封堵等介入诊断及治疗。已发表论文10余篇,参与市级以上课题3项。

本文内容为《门诊》杂志原创内容转载须经授权并请注明出处。

门诊新视野|

《门诊》杂志官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ocmqc.com/wazlyy/12317.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