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2例重度二尖瓣返流(MR)患者接受经导管二尖瓣置换(TMVR)术后的预后结果显示TMVR术具有安全性和可行性,这也是首次应用于人体的试验,从而预示TMVR术有可能很快成为介入治疗策略中的另一手段。该研究结果将于年10月28日发表在JournaloftheAmericanCollegeofCardiology上。
AnsonCheung,MD(St.Paul’sHospital,Vancouver,Canada)及其同事在研究报告中写到,从技术上讲,经导管二尖瓣置换术是可行的,q其或许将开启治疗心脏瓣膜病的另一篇章。
方法
Tiara系统(由以镍钛诺合金为主要成分的自膨胀框架和解剖学上形状与不对称、D形二尖瓣环吻合的3叶牛心包瓣组成,Neovasc;Richmond,Canada)显示在临床前试验中,手术置入成功率很高,但是目前这一瓣膜仅有一种尺寸,这一局限性可能会增加瓣周漏的发生率。
针对本研究中的病例,Cheung医师及其同事将该装置置入2例终末期缺血性心肌病和重度MR患者体内(患者基线特征见表1)。
表1.患者基线特征
患者基线特征
患者#1
患者#2
年龄(年)
73
61
性别
男性
女性
左心室直径(mm)
5.6
5.4
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
15%~20%
25%
NYHA等级
Ⅳ
Ⅲ~Ⅳ
并存病
需要间歇性血液透析的慢性肾功能不全,肺纤维化导致肺功能损害,系统性高血压,血脂异常以及2型糖尿病
系统性高血压,血脂异常,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房颤以及肝硬化
两例手术患者均在杂交手术室(OR)接受经心尖入路、并接受气管插管全身麻醉进行手术。患者血液动力学稳定,无需心肺分流术。术后,患者即刻出现系统性动脉血压升高、心博量增加以及肺部压力降低现象。患者手术期间无并发症,在手术室中即拔出导管。
在术后4天、1个月及2个月分别行经食道超声心动图检查,分析显示二尖瓣功能正常,无血栓形成、瓣周漏或左心室流出道阻阻。尽管患者#1无MR,但69天后死于难治性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2恢复较好,症状和功能有很大改善。
先驱性效应
AnelechiC.Anyanwu,MD和DavidH.Adams,MD(MountSinaiMedicalCenter)称赞该研究的研究者们具有首创精神,这些努力为经导管非钙化二尖瓣置换术提供了概念验证。
他们写到,从技术层面看,该手术的日常化应用在不远的将来可能实现,TMVR术可能是治疗二尖瓣疾病的革命,如同看到当年TAVR的发展过程。
然而,Anyanwu和Adams表示造成MR和二尖瓣狭窄的原因较多,所以与TAVR治疗的主动脉瓣疾病相比,二尖瓣疾病更为复杂。
他们指出,适用于所有病因学的单一经导管假体治疗方法是很难实现的,因为假体或技术可能会因病因学和病理解剖学而异。
社论作者列出了TMVR和TAVR的一些其他差异:
对于年轻的患者,对比TMVR和TAVR,主要研究人员和监管者更注重设备长期的耐受性
在外科手术与介入手术的预后结果对比中,相较TMVR术,TAVR术后结果差异性更大,而不能完全“手术治愈”的患者在后者中很少见。与TAVR相比,TMVR周围结构的潜在风险较高。
与主动脉瓣疾病患者相比,二尖瓣疾病患者中的瓣周漏与死亡率和发病率相关性更大。
因为二尖瓣疾病与短期高死亡率无相关性,所以TMVR的获益并没有TAVR那么明显,其更多体现在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方面。
下一个挑战是耐久性
TimothyJ.Gardner,MD(ChristianaCareHealtheSystem,Wilmington,DE)接受TCTMD电话采访时表示他同意该研究的很多观点,但是这些观点还是略显悲观或消极,他认为该研究非常令人鼓舞,同时也是该领域的重大发展。他表示更多患者的亲身经历有必要纳入下一阶段的试验中,50或例患者对于证明试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是很有用的。
此外,他还指出,下一个阶段重点应转移到耐久性上,并提到,早期经导管主动脉瓣膜置换的经验也并不理想。其经历了置入技术与假体瓣膜自身的不断改良过程。因此,对于TMVR同样将会面临持续多年的挑战。但是现在该技术已经起步且开始继续前行,有很多人曾质疑他们能否研发出有效的替代性二尖瓣瓣膜,但现在已经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