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笔华医话》可以订阅!
江苏省无锡市华源中医养生堂
王晓雷主任
如果病人心电图出现ST段或者T波的变化,应该特别留意是持续性变化还是动态(一过性)变化,如果持续存在多数不是心肌缺血或者冠心病所致;如果ST段(T波)变化与胸痛相关,那么极有可能是不稳定性心绞痛或者心肌梗死。
一、t波低平
1.所谓T波低平就是直立T波低于0.2mV,或低于同导联R波之1/10。
T波低平代表心室激动过程的程序显著异常,或是心肌功能的改变。T波低平还可能是由于肥厚的左心室心肌发生相对缺血所致。当然T波的振幅与方向除了在心脏病时常有改变外,也常常受内分泌、代谢以及植物神经系统活动的影响。例如在精神受到刺激后,T波可以暂时由直立变为平坦,甚至倒置。T波低平不排除心脏有病理征象,但T波低平也受内分泌、代谢、植物神经活动和精神刺激的影响。如有条件,可以进一步确定。
2.大致正常心电图是指有部分测量值不在标准限值内,但?相差甚微。
即某些测量值左右临界,但仍可视为正常;如果下次检查心电图时,本次的结果有对照意义。
3.大致正常心电图通过英文提示为:
①T波非特异性变异(NonspecificTwaveabnormality)
②出现左心室肥大的最小电压值(MinimalvoltagecriteriaforLVH(leftventricularhypertrophy)),可能是正常范围的变异(maynormalvariant);大致正常心电图通过英文提示为:左心室略有肥大合并异常复极(Leftventricularhypertrophywithrepolarizationabnormality)。
4.陈旧性下壁及后壁心肌梗塞后的生活原则是避免从事重体力活动,避免精神过度紧张和生活过于不规律,并避免长时间连续工作。
在整个恢复期都需要经常接受医师的督促与指导;T波的振幅与方向除了在心脏病时常有改变外,也常常受内分泌、代谢以及植物神经系统活动的影响。如在精神受刺激时,T波可以暂时由直立变得平坦,甚至倒置。在一般情况下,T波在R波较高的导联中不应低于该导联R波的1/10;正常的T波形态多为钝圆,前枝长,后枝短;TaVR倒置;TⅠ、Ⅲ、V4~6直立;直立的T波应大于同导联R波的1/10,但TV1≤0.4mV,TV2~4≤1.5mV。凡与此有异者为T波改变;
5.低电压就是6个肢体导联中,每个导联的Q、R、S波其绝对值均低于0.5mV。
如果其中5个导联电压绝对值均低于0.5mV,而另外一个导联为0.5mV–0.9mV,则称为低电压倾向。低电压的出现提示有心肌病症或全身肥胖等症。
二、常见的异常心电图诊断
心房肥大:分为左、右心房肥大或双心房肥大,心电图特点为P波异常,多见于慢性肺源性心脏病、风湿性二尖瓣狭窄或各种病因所致心房肌增厚、房腔扩大。
心室肥大:分为左、右心室肥大或双心室肥大,心电图特点为QRS波异常,多见于风湿性心脏病、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高血压病或各种病因所致的心室肌增厚、心室腔扩大。
心肌缺血:心电图特点为ST段和T波异常,简称ST—T改变,见于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绞痛发作等。
心肌梗死:分为急性期和陈旧期,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特点为QRS波、ST—T显著改变,陈旧性心肌梗死的ST—T多恢复正常,仅遗留坏死性Q波。
心律失常:正常人的心律为窦性心律,节律均衡,频率为每分钟60~次。如果心脏激动的起源窦房结或传导系统出现异常,就发生了心律失常。
窦性心律失常:窦性心率每分钟超过次为窦性心动过速,常见于运动或精神紧张、发热、甲亢、贫血和心肌炎等。窦性心率每分钟低于60次为窦性心动过缓,常见于甲低、颅内高压、老年人和部分药物反应。窦性心律不齐的心电图特点为P-R间期异常,临床意义不大。
期前收缩:简称早搏,是指先于正常心动周期出现的心脏搏动,之后常出现长间歇称为代偿间歇,分为房性、交界性和室性三种。心电图表现为P波、QRS波和ST—T改变,有完全性或不完全性代偿间歇。偶发的期前收缩可见于正常人,但频发的室性早搏或形成二联律、三联律多见于多种心脏疾病。
异位心动过速:分为阵发性和非阵发性两类,又分为室上性或室性心动过速,除频率快、节律不齐外,前者心电图形态多正常,后者QRS波宽大畸形,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非器质性心脏病也可出现。
扑动与颤动:分为心房和心室两大类。心房扑动与颤动为频率在每分钟~次的异位节律,P波消失,代之以异常的“F”波,多见于老年心脏退行性改变、高血压病、冠心病、肺心病、甲亢等。心室扑动与颤动属恶性心律失常,患者有生命危险,必须争分夺秒地抢救。
频发室性早搏,是指一分钟内有六次以上的室性早博,多在器质性心脏病基础上出现,最常见的心脏疾病是高血压、冠心病、心肌病。、风湿性心脏病与二尖瓣脱垂病人。除了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外,还应针对原发病及诱发原因进行治疗。正常人与各种心脏病患者均可发生室性早搏。心肌病、缺血、缺氧、麻醉和手术均可使心肌受到机械、电、化学性刺激而发生室性早搏。洋地黄、奎尼丁、三环类抗抑郁剂中毒发生严重心律失常之前常先室性早搏出现。电解质紊乱(低钾、低镁)、精神不安、过量烟、酒、咖啡亦能诱发室性早搏。
频发房性早搏,见于二尖瓣病变,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冠心病,尤其是多源性的,可能是心房颤动的前奏。引起早搏的原因有很多,有一些健康人的心脏也可能发生早搏,而在病态心脏更易发生。早搏是很常见的,任何人在一生中都难免不发生。一般来说,年龄愈小愈罕见,年龄愈大愈多见。其最高发生率介于50—70岁之间。5%左右的健康人可发生过早搏动。发生了早搏,可使心搏出量减少。但是,每分钟少于6次的早搏,对身体健康几乎无影响(生理性)。健康人发生早搏往往有一些人为的诱因,如情绪激动、饱餐、过劳、上呼吸道感染、胆道系统的疾病、电解质紊乱、药物作用等。
心房纤颤(AF)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是心房呈无序激动和无效收缩的房性节律,是由心房-主导折返环引起许多小折返环导致的房律紊乱,在老年人中十分常见。可见于所有的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在非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也可发生房颤,发病率高持续时间长,还可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如心力衰竭和动脉栓塞。导致病人残疾或病死率增加。
联系
新浪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