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春雷高树灼刘云芳
一位百岁老人,逢过寿就要请医生王焱参加。老人在院子里自由走动,开心问王焱,我现在精神吧?
7年前,老人心血管堵塞很厉害,每天卧床,生活都要儿女照顾。王焱为她做了复杂的心脏左主干介入手术,很成功,突破了左主干高龄患者不能进行介入手术的禁区。
王焱从不参加患者出院后的感谢宴,但这位老人的寿席,只要有空他都会去,不忍心让老人失望。
香港学成之后,擅长心脏介入手术的王焱来到厦门,一呆18年。把初成立不久、技术力量薄弱、仅三四名医生的厦门市心脏中心,发展成中国东南沿海实力强大的国家重点大学研医院。医学基础薄弱的厦门,也一跃走在了全国冠心病急救领域的前列。
个中艰辛,不一而足。
初到时,人们满是疑惑,这年轻的医学博士,不开刀,用一根细细导管就能疏通堵塞的心脏血管?有位美国外商,到厦门考察时突发急性心肌梗塞,开始还执意要回香港找自己的私人医生,等王焱为他做完手术,第二天就能下床,这位外商颇惊讶——厦门也有这么发达的技术!他对当初自己的怀疑感到抱歉。越来越多病人,厦门的,福建的,东南亚的,慕名前来求诊,医院七成患者来自外地,许多命悬一线的心血管病危重患者被他与团队救回。
对于心血管专科医生,射线是最大敌人。心脏介入性治疗手术,须在放射线下才能进行。放射线对人体损害很大,不仅杀伤白细胞,还降低人体免疫能力。普通人谈辐射就害怕,照一次X光都紧张,但心血管医生们常年在高辐射环境下做手术,每天好几十台手术下来,仪器释放的辐射剂量相当于照上千张X光片。
为减少放射线的损害,王焱每次手术都得穿上20多公斤重的铅衣,就像套在一个闷罐子里。有时一天要连续做多例手术,连站八九小时是常态。即使这样,铅衣也只能挡住一部分射线,胳膊、脸、眼睛和小腿,没有遮挡,依然会受射线影响。
朋友说王焱,你这简直是拿自己的命换病人的命。但这位为了医疗事业殚医院院长,有他的梦想——
作为学科带头人,王焱对临床高新技术的开展情有独钟。不仅提升自我业务水平,更能为患者带去更多实惠、更好疗效。十几年来,他开展、引进的新技术,填补了厦门市、福建省乃至国内及亚太地区专业领域的多项空白。在他带领下,医院多项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实现与国际接轨,陆续完成了欧洲以外地区首例微创心室折叠减容术及微创二尖瓣环成形术、全国首例可吸收支架植入术、福建省首例颈动脉保护伞下支架植入术、福建省首例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简称TAVI手术)、福建省首例经皮室壁瘤降落伞封堵术等。这十多年,医院实现跨越,完成华丽蜕变:从开始的单一学科到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再到完全独立,成为福建唯医院。
明年上半年,厦门医院五缘湾新址将正式投用。新址设计上全面汲取国际前沿理念,顶楼设有直升机停机坪,打造立体式急救体系;在全省率先实行全院无陪护管理,减轻患者及家属的负担;将拥有10间导管介入手术室(其中2间为杂交手术室)、6间层流心外科手术室,是海西规模最大的心血管专科手术室;还将引入恒温新风系统,全院区全年恒温,建设成为一所先进性与人性化兼顾的现医院。
王焱的新梦想是,将其打造为中国东南区域,能与北京、上海、广州心血管病中心鼎足而立医院。
人物名片
王焱,厦门医院(厦门市心脏中心)院长,香港大学医学院博士,美国心脏病学院会员(FACC),欧洲心脏病学会会员(FESC)、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农工党中央委员、福建省委副主委、厦门市委主委,福建省政协常委,厦门市政协副主席。
获评中国医生行业最高奖——中国医师奖,荣获厦门奖励科技人员的最高荣誉——厦门市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获福建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厦门经济特区建设30周年杰出建设者等。
作为大会执行主席,王焱组织召开多届“海峡心血管病高峰论坛”,首次实现港澳台地区及新加坡的现场实时手术转播,建立起两岸常态化的高端心血管病学术交流平台,是我国心血管领域的最大规模的学术盛会之一。
对话(记:记者王:王焱)
1,关键词:改革开放
记: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您作为改革开放的建设者,为厦门、福建、甚至全国的医疗事业都作出了贡献。这40年里,您在医疗事业方面的最大感受是什么?
王:最大感受是,我国的医疗事业发展速度太快了,可以说是全世界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
拿我自己的专业来说,近20年前我从香港到厦门时,这里的心脏医疗水准还较落后。改革开放这些年,特别是近十几、二十年的发展,现在厦门各行各业都有了跨越式发展,心血管医疗技术水准也大幅提高。越来越多的新技术、新手段,帮助了严重心脏疾病的患者延长了寿命,提高了生活质量。十几二十年前,觉得活不到两三年的,现在的医疗技术,可以让他多活五年、十年。
除了医疗技术本身的飞速发展,我另一个切身体会是,改革开放这么多年,确实让老百姓大大获益。
刚到厦门不久,碰到一位福建务农患者,心跳每分钟只有30-40次,经常突然晕厥。我们打算给他安装一个心脏起搏器,所有费用加起来差不多两万,若手术至少能再活七八年,没电了还可以换一个起搏器。结果,因为家庭贫困,患者和家属对手术犹豫不决。我当时很吃惊,厦门在全国来说算是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但两万块的费用还是承担不起,那时农村医保还没覆盖到。后来在各方的努力下,我们尽力帮他解决了费用问题。
如今,随着医疗保险覆盖面扩大,报销比例不断提高,还有很多爱心救助,至少在厦门、福建,几乎碰不到这样的困难患者了。医疗事业的进步,人均寿命的明显上升,这是一个非常伟大的成就。
记:经过40年的飞速发展,和欧美一些发达国家比,我们的医疗技术现在处于一个什么样的水平?
王:实际上,在应用方面,我们国家的医疗水平已逐渐跟国际接轨。但是,在一些原创方面,比如药物、医疗器械设备的研发能力,还比较落后。不过这些年,我们已经越来越重视这个问题,中国很多医药企业在大力开展自主研发,越来越多的中国医生在努力往这方面攻关。
2,关键词:医患关系
记:今年8月19号,中国首次设立医师节。曾有人开玩笑说,只有弱势群体才有节日,这句玩笑话后面隐藏的是这些年越来越紧张的医患关系,医生护士被打的消息频频传出。您对医患关系有什么看法?
王:这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现在中国面临的这种医患关系,在任何国家发展到这个阶段,都可能出现。
表层看,大多是道德层面的问题,但从深层次看,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生活水准、受教育程度等各方面综合导致的矛盾,是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有些年轻医生,读了很多年书,读到博士,医院,看到一些医患冲突、看到一些患者对医生恶言中伤甚至暴力,很沮丧。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我特别不希望我们年轻的医生由于这样的打击,改变他对医学的热爱。
我经常跟他们说,医生是个非常伟大的职业,他在拯救生命,他的意义远远超过人们想像。一名优秀医生,心理承受能力要非常大,要能承受困难和矛盾。如果一些病人的言语刺激都让你没办法接受的话,你怎么在抢救危重病人的关键时刻去面对不是生、就是死的压力?如何去保持良好心态积极抢救,达到最佳效果?
目前,我们国家这方面的法律制度也在逐渐健全,尤其是保护医生权利方面,做了很多努力。医生这个职业,会越来越好,越来越受人尊重。
记:有位患者对您就特别尊重,他在网上发帖说,医院做手术,看到您查房时,不是直接推门进去的,而是先敲门。虽然是个小细节,但他觉得很暖心。
王:医院,医生护士见惯了太多生死,但我总跟他们说,还是要保有一颗悲悯心,要有人情味,要尊重病人。
因为患者没钱而拒绝医治这种事,医院没有的。遇到紧急情况,都是先治病再结算,救完再谈费用。我们想办法为一些贫困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申请爱心基金和国家资助基金,免除他的诊疗材料费和手术费。并开辟了贫困先心患儿救助渠道,现在已经救助了多名贫困先心患儿,最小的患儿出生仅40多天,救助善款达到万余元。
事实上,医患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如果我们在医疗服务方面尽可能做好,将心比心,多为患者着想,矛盾可以化解很多。医院,经常进行一些人文培训,医务工作者的语言技巧、沟通技巧,甚至包括患者心理学。
医院里,设计、服务理念上,都突出了“温馨”两字。届时,新院将在全省率先实行全院无陪护管理,患者所有的医疗医院承担,家属陪而不护,大大减轻负担。
这样患者们将接受规范而贴心的标准化护理,医院环境更宁静,患者和家属也省心了,真正有“在院如在家”的感受。从我们自己先做起,和患者、全社会一起,共同来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医患关系。
3,关键词:人才培养
记:您刚提到,医患关系从深层次来说,是群众需求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确实是,我们现在的医疗资源还是非常紧张,医生看门诊跟打仗一样,几分钟看一个号是常态,医患关系不畅,导致了许多矛盾。
王:虽然这40年,医疗卫生事业飞速发展,但相对庞大的人口基数,我们国家医生护士的比例还是远远不够的,心血管病医生很缺。一个现实问题是,这些年高考填报志愿,大家发现,年轻人对医科院校的兴趣不浓,导致我们优秀医科生的比例不多。
在医科生里面,选择心血管专业的又更少。前些年,我给厦门大学医学院的学生讲课,我问他们,你们毕业以后有多少人愿意从事心血管专业?我当时有些失望,全班没一个人举手。我问为什么,学生说,心血管专业难度高,急危重症多,经常有突发抢救,工作压力很大。
其实,做医生的初衷是什么呢?就是为了救人。一名合格的医生应该热爱自己的专业,更应有担当,对患者有责任心。而且,这种责任往往也含着挑战,当你有能力抢救一个生命,这就是对自己职业的最大认可,这比任何力量都能够坚定自己做好一名心血管病医生的决心。后来和很多学生成了朋友,得知他们中的许多人也从事了这个专业。
记:这就涉及到医学人才的培养问题。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不仅厦门,全国许多一二线医院,但许多院长的苦衷就是人才难找、好医生难招。
王:医疗人才是个最复杂的问题。盖病房、建医院,提高硬件条件都比较容易,但医疗人才培养却难,因为周期很漫长。五年本科、三年硕士、三年博士毕业,很多医生接近30岁了,虽然已经具备了合格医生的潜能,但他的临床实践经验基本还是一张白纸,没看过多少病人,还不能算是一名合格医生。
我们经常可以听到,30多岁成为一名优秀企业家,赚了很多钱,但30多岁的医生是几乎不可能有非常大的成就的,他还需要很长时间的临床实践去磨练,一天一天的付出积累,一步一步的成长。
这个过程中是很艰苦的。医院心血管病医生,经常连续上了24小时班,一晚没合眼,第二天又开始去做手术、去上门诊。手机24小时不能关机,因为心血管的病情都是突如其来的,一旦有患者,分秒都不能耽误,随时要待命。基本没节假日,周末也要去查房,做培训、讲课、教学。不是博士毕业了就算到头,医疗技术的发展之快超出想象,在临床实践的同时,还要不断学习,否则就会跟不上。
所以,医疗人才的培养,需要梯队建设,需要沉得下心、耐得住性子,需要每个医护人员对自己的职业有由衷的认同感和敬畏感,还需要为人才打造一个能持续成长、充分施展才华的平台。
正是有着海纳百川、开放包容的人才理念,医院的人才队伍才会充满活力。如今,随着我院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在业界的影响力日益深远,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也更加强大,有越来越多的优秀心血管专业人才加盟到我们的团队中,我们也有信心打造一支国际化的医疗团队。
4,关键词:地方医疗
记:当时您作为人才被厦门从香港引进,在您带领下,厦门医院。在您身上,可以看到改革开放这些年中国医疗领军人才的成长历程和为地方医疗事业发展作出的贡献。
王:事实上,我的父母都是援疆医疗工作者,他们从中国医科大学毕业后,服从国家号召,投身到祖国边疆的大力建设中。我在新疆出生,医院看着父母半夜抢救病人,体会到了医生这个职业的重要性,这也坚定了我要做一名医生的决心。
从西安医科大学毕业,再到新疆医科大学工作6年后,我到香港大学研读医学博士,期间收获良多。后来经患者朋友牵线搭桥,我得知厦门要建医院,正需要心血管领域的医生,而且市政府对人才的高度重视也给了我很大的鼓舞,博士毕业后,在其邀请下我便来到了厦门。
那时,在全国范围,医院都不多,医院的基础也很薄弱,我们几乎是从零做起,一步步积累,发展到今天陆续取得了些成绩。近年来,更积极从欧美引进很多先进的、高精尖技术进行改良,比如率先在欧洲以外地区开展微创左心室折叠减容术等。医院是全省唯一的心血管内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是国家首批心血管病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卫生部首批心血管病介入诊疗培训基地、美国心脏学会专业示范中心、国家胸痛中心四家区域认证中心之一等等。
这十多年,我所负责的厦医院,从当时的一层科室,到两层三层再到整栋楼,规模迅速扩大。很快,我们就要搬到新址,成为福建最医院,体量是现在的七倍。
医院背后,也可以看出地方政府在发展医疗事业方面的努力。医院发展,我们现址越来越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就医需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医院规划选址,并作为一项为民办实事的重要民生工程。
记:在您身上,也可以看到中国地方政府在留住医疗人才方面的努力。引进和留住人才一直是地方政府的一大考验,事实上,厦门的医疗基础曾经是比较薄弱的,这十多年间,您没有考虑过离开吗?
王:我曾考虑过,我为什么要呆在厦门?的确,厦门的医学曾是非常薄弱的。但这将近20年时间,我亲身感受也亲眼见证了这座特区城市在改革开放大潮中的努力和飞速发展。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大量投入,吸纳了全国各地的人才,整个医学界,各领域、各医院,发展都非常迅猛,使得这个地区在短短时间里整体医疗水平有了非常大进步。
还有在情感上,很多病医院了,自己也跟越来越多的病人有了感情。
记:我看到有位患者在网上留言,说他父亲心血管堵塞非常严重,您为他做的手术,动作快、时间短,让他父亲在手术台上没有遭太多苦。第二次手术的时候,您正出差,他父亲坚持要等到你出差回来,还要让您做。
王:医生这个职业,很辛苦,没日没夜,但往往就是因为与病人的这些情感,让医生再苦再累都觉得值得。为了和死神抢时间,医护人员都随叫随到,时常加班到凌晨,没有抱怨。
5,关键词:胸痛中心
记:在我国,每5例因病死亡者中就有2例死于心血管病,远高于肿瘤。十多年前,大家对胸痛还比较陌生的时候,您就提出要和死神赛跑,去缩短抢救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时间。
王:心血管病,特别是急性心肌梗塞,他的救治必须分秒必争。因为心血管突然堵了,最佳的治疗方法就是迅速疏通,能明显降低死亡率。拖延一分钟,都会导致大量心肌细胞死亡。
我刚从香港到厦门时,提出一个理念:医院向社会承诺,24小时开展急诊冠状动脉开通的微创介入治疗。我们在福建省最先开通了胸痛急救绿色通道,只要有病人,医生就马上冲进手术室做手术。这十多年,救了无数急性心肌梗塞的病人。
在胸痛绿色通道成功运行的基础上,我们又启动了“全市覆盖区域协同胸痛急救网络”,就是把与死神抢时间的主战场,放到院前急救。这是个信息化、网络化、分级救治与协同救治并举的新型医疗模式,简单说就是远程诊疗、智能交通等各种力量通力合作,一起和时间赛跑。我们最短的一次抢救,医院到开通堵塞血管仅耗时7分多钟。
我们不断对标美国的标准,在这方面做得非常突出,成为全国四家“中国胸痛中心区域认证中心”之一。
此外,国际顶尖的高级生命支持技术——体外膜肺氧合(ECMO)医院常规24小时开展。ECMO能临时代替心肺工作,为部分濒临死亡的重症患者赢得救治机会,但技术复杂,医院危重急症水平的硬指标。我们正积极将这项技术与胸痛急救网络深入对接,力争由院内推向院前,挽救更多患者。
记:和十多年前的陌生相比,这两年,建设胸痛医院的热门话题,医院在排队申请胸痛中心。作为认证中心,您怎么看?
王:肯定是越多越好,全国目前有医院通过中国胸痛中心的认证,这数字还远远不够的。厦门医院承担着上海、浙江、湖南、江西、福建、江苏、安徽等华东各省市的胸痛中心认证重任,持续推动全国胸痛急救体系的进一步发展完善。
医院进行评审,这是个标准化、规范化的急救流程,心脏突发疾病的患者,要以最快速度抢救成功,需要有非常好的团队、就诊能力、抢救设备。我们胸痛区域认证中心的工作人员奔赴华医院,开展培训指导及核查认证工作,工作量极为繁重。在他们的努力下,目前已认证通过余家单位,让胸痛急救网络在华东地区持续筑牢织密。
现在,全国有医院报名参加,国家卫生部门希望是,未来几年,全国力争建成0或者家通过认证的中国胸痛中心。我们将不遗余力发挥我们的作用,推动这件事,相信未来在这几千家胸痛中心的带动下,整个中国的心血管病急救能力和水平将得到很大的提高。
年上半年,厦门医院将整体搬迁至五缘湾新址。
为了不在茫茫人海中走失
赶快医师报吧~
往期回顾
?医师报|第四届《医师报》医学家峰会()邀约函
?来参加|“中国医界好书”评选活动启动啦!
?权威|28部门祭出医闹杀手锏:16项联合惩戒措施让暴力伤医者无处可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