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术后解疑云风湿性二尖瓣疾病左房

房颤是风湿性心脏病(RHD)患者二尖瓣置换术后最常见的心律失常,这是由于两侧心房电解剖的重建。然而,房速是这类手术重要的晚期并发症,这是由于外科手术后基质和疾病潜在的相关因素。大部分风湿性心脏病患者该类房速是起源于心房切开术后的右房。手术后AT的药物治疗方法不能控制这类房速而同时又会产生副作用。导管射频消融已成为治疗这种类型AT的一种可行的治疗方法,并有比较高的急性成功率。然而,在RHD患者中,很少有数据可以描述二尖瓣置换后的情况。以下研究的目的是描述这种心律失常的机制和消融结果。

背景

右房房速(AT)是风湿性心脏病(RHD)患者瓣膜置换术后常见的心律失常。然而,此类患者的基质及左房房速的机制及消融疗效尚不清楚。

方法和结果

本研究纳入27例有AT的RHD患者;他们中有9人(33%)有左房AT。在第一次和第二次手术中分别有5名和4名患者有左房AT。所有患者均有左房后壁自发性瘢痕,3例患者前壁有明显的瘢痕。3例患者出现双环AT,1例患者出现围绕右侧肺静脉的大折返AT,其中2例左前壁有瘢痕。三名AT患者有围绕着二尖瓣环的环路,其中一名左前壁有瘢痕。不同部位的拖带起搏证实了这些大折返的机理。两名患者有一个局灶起源点,一个位于后壁疤痕的边缘,另一个则来源于正常电压的左侧间隔。平均随访27.4±7.9个月后,左房AT组与右房AT组有相似的复发率(67%vs56%,P=0.58)。在左侧AT组,11%的患者复发AT,56%的患者发展为房颤。

结论

风湿性心脏病(RHD)患者二尖瓣置换术后可发生左房AT。导管消融是可行的且急性成功率高。在成功消融后,晚期房颤的发生率相当高。

表1二尖瓣置换术后有或无左房AT患者的临床特征。27例患者中有9例有左房AT(33.3%,5名男性,平均年龄50.9±8.0岁)。瓣膜置换的平均年龄是42.4±10.0岁。初次心房切开术平均72.2±65.2个月后出现AT。在第一次发现AT后的13.1±12.9个月进行了初次消融术。有或无左房AT患者的基线临床特征没有显著差异,除了左房房速会较晚发生。

表2左房AT患者的临床特征和电生理研究结果。在第一次手术中,在9个左房AT病人中发现了14个自发的和诱导的ATs。三维电解剖重建了13例完整的标测图,平均周长为±30ms。

(缩写:CTI,cavatricuspidisthmus;DIG,dissectioninteratrialgroove;F,focal;FAT,RPV,LPW,leftposteriorwall;LRD,leftroofdependent;LS,leftseptum;M,macroreentry;MA,mitralannulus;MAT,macroreentryatrialtachycardia;RAFW,rightatrialfreewall;RPW,rightposteriorwall;SD,standarddeviation)

图1风湿性心脏病患者二尖瓣置换术前顶部依赖双环大折返房速的典型病例。(A)心动过速时的12导联心电图;P波电压较低。(B)三维激动标测显示左房和右房顶部依赖的双环大折返AT(CL=ms),CS近端、CS远端、前壁和顶部的拖带都是好的,这也显示了该房速的双环折返。(C)电压图显示后壁有大范围的低电压区域,拖带时是不能夺获的。(D)顶部线消融终止了心动过速并预防性地进行肺静脉隔离。

图2风湿性心脏病患者二尖瓣置换术前左房AT的典型病例。(A)上图:左房三维激动标测显示围绕二尖瓣环逆时针方向的大折返房速(CL=ms);第一次手术时即对二尖瓣峡部和左肺静脉前庭进行线性消融但并未消融成功;下图,电压图显示后壁有广泛的低电压区域和疤痕。(B)激动图显示第二次手术中,第一次消融线的上面有一局灶激动点(CL=ms),在最早的区域发现碎裂电位。(C)在最早的部位消融终止了心动过速。

文献来源

Substratecharacteristicsandablationout







































北京白癜风治疗最权威的医院
白癜风有那些症状



转载请注明:http://www.ocmqc.com/wadzz/8721.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