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总有一些喜欢美食、讲究绿色养生食品的朋友为追求营养和口感新鲜生食海鱼或乌贼等海鲜,而且认为尤其是野生捕捞海鲜更加安全。常常会振振有词、颇有道理告知心有疑虑的人:没关系,淡水鱼才会有寄生虫。海水是高浓度的盐水,不会有寄生虫。再说这不是养殖的海鱼,是深海里的海鲜,肯定不会有寄生虫。
那么,海鱼是否会有寄生虫感染?生吃海鱼会得寄生虫病吗?今天就来科普一下:身处海洋的鱼类同样会有朦胧四叉虫、似柱颚虱、鱼虱等许多寄生虫感染,尤其要小心如果生吃海鲜可能会感染一种人兽共患寄生虫-异尖线虫。
异尖线虫(Anisakis)属于蛔目(Ascaris),蛔亚目(Ascaridina),异尖科(Anisakidae),是一类成虫寄生于海豚、海狮、海獭、鲸等海栖哺乳类动物,幼虫寄生于海洋鱼类和软体动物的线虫(图1,图片来源于网络)。人不是异尖线虫的适宜宿主,幼虫可寄生于人体消化道或在内脏移行引起异尖线虫病(anisakiasis)。
图1异尖线虫
异尖线虫成虫寄生在鲸、海豚、海豹、海狮等海栖哺乳动物的胃内,雌虫产出虫卵随宿主粪便排入海水中,发育为含第一期幼虫的成熟卵,海水温度适宜(约10℃)时,卵内幼虫脱壳而出,发育为第二期幼虫。第二期幼虫在海水中能自由游动、存活2~3个月。当其被海水中的甲壳类动物如磷虾等吞食后,钻入体腔并在血腔内发育成第三期幼虫。三文鱼、大马哈鱼、金枪鱼、海鲈鱼、鳕鱼、带鱼、海鳗、石斑鱼、鲱鱼、真鲷等多种海鱼和乌贼等软体动物吞食含幼虫的甲壳类动物后,幼虫钻入消化道及其内脏与肌肉组织内寄生。海栖哺乳动物吞食含第三期幼虫的海鱼和乌贼等软体动物后,幼虫钻入其胃黏膜,发育为第四期幼虫、成虫,雌、雄虫交配产卵完成其生活史。人不是异尖线虫的适宜宿主,人因生食或半生食含有感染期幼虫的鱼类或软体动物感染,但此期幼虫不能在人体内发育为成虫。幼虫寄生于人体消化道各部位可引起内脏幼虫移行症,一般在2~3周内死亡。
异尖线虫第三期幼虫经口侵入人体,具有较强钻刺力,可钻入胃或胃黏膜引起病变,幼虫钻入胃肠道黏膜摄取组织成分,引起炎症反应,以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特征。幼虫可达黏膜下层造成黏膜水肿,出血,结缔组织增生变厚,并伴淋巴管扩张和淋巴管炎,病变组织中央常见幼虫。虫体周围出现嗜酸性脓肿后,虫体死亡并分解,逐渐形成嗜酸性肉芽肿,可引起肠梗阻、肠坏死。严重者幼虫甚至穿透肠壁侵入腹腔后移行至肠系膜、肝、胰、腹壁、腹股沟、卵巢及口腔黏膜等处。
人体感染本虫后,胃受累最为常见,轻者仅有胃部不适,重者表现为在进食后数小时上腹部突发剧痛,伴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纤维胃镜可见胃黏膜水肿、出血、糜烂、溃疡,后期患者可见胃肠壁上有肿瘤样物。肠异尖线虫病常在吃生鱼片后1~5天内突然剧烈腹痛、恶心、呕吐、腹胀、低热,继而出现腹泻、柏油样粘液便,右下腹和脐周等处有压痛,有时可伴有荨麻疹等。患者常因肠穿孔、腹膜炎或局限性肠坏死而手术。
异尖线虫感染的中间宿主和终宿主分布水域十分广泛,日本、荷兰、朝鲜、法国、德国、西班牙及英国等20多个国家有病例报告,其中日本是目前报道数量最多的国家,主要与这些国家居民喜吃生鱼片和腌海鱼等习惯有关。在我国尽管迄今尚未见有病例报告,但东海和黄海的近海鱼类和软体动物中异尖线虫第三期幼虫感染率很高,可见我国人群感染异尖线虫病的潜在危险性很大。
预防本病主要是不吃生海鱼片或半熟的鱼片,芥末和白酒对寄生虫的杀伤力极其有限,只有高温蒸煮才能彻底杀灭寄生虫,因此鱼肉应煮熟透后才食用。各种野生捕捞海鱼需在-20℃冷冻24小时后才能上市。
治疗主要是内窥镜取出虫体或手术切除。
刘晖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