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介入治疗
目前,介入治疗已经成为心脏疾病非常重要的治疗手段,技术不断发展,适应证不断扩大,在世界范围内,极大地改善了病人的预后和生活质量。
1.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冠心病的一种最常用、最成熟的介入技术。它是在血管造影仪的引导下,通过特制的导管、导丝、球囊、支架等,对狭窄或阻塞的冠状动脉进行血运重建的治疗方法。操作器械的改进,尤其是药物支架的出现大大改善了病人的预后和生活质量。目前还有药物球囊、完全可吸收支架等新技术应用于临床。
2.射频消融术射频消融术是将电极导管经静脉或动脉送入心腔特定部位,释放射频电流导致局部心内膜及心内膜下心肌凝固性坏死,达到阻断快速性心律失常异常传导束和起源点的介入性技术。这种方法创伤小,并且随着三维标测系统的出现,手术成功率显著提高,已成为治疗各种快速型心律失常,包括心房颤动等的重要治疗策略。
3.冷冻消融为心律失常治疗的新技术。通过液态制冷剂的吸热蒸发,带走组织热量,使目标消融部位温度降低,异常电生理的细胞组织遭到破坏,从而消除心律失常。和传统射频消融相比,冷冻消融更易于医生操作,缩短了手术时间,治疗有效性高,并减少血栓等严重并发症,降低了病人疼痛度。目前主要应用于阵发性房颤的介入治疗。
4.经皮导管消融肾动脉去交感神经术(RDN)通过阻断肾脏传出神经从而中断交感神经系统、肾素—血管紧张素轴和血压升高的恶性循环。目前主要用于治疗顽固性高血压,其有效性和安全性仍有待于更多临床研究结果的进一步支持。
5.埋藏式心脏起搏器植入术
(1)治疗缓慢型心律失常的埋藏式起搏器:心脏起搏器在临床的应用已有四十余年的历史,已经成为现代心脏病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用于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和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病人。埋藏式起搏器主要分单腔、双腔起搏器。单腔起搏器在右心房或右心室内放置一根电极导线。双腔起搏器是指在右心房和右心室内放置两根导线,它能按照正常的顺序依次起搏心房和心室,故又称为生理性起搏。
(2)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近年来CRT治疗在临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CRT即三腔起搏器,需要将三根电极分别植入右心室、右心房和左心室(通过冠状窦进入靠近左室侧壁或者后壁的静脉,在心外膜起搏),主要通过双心室起搏纠正室间或心室内不同步,增加心室排血和充盈,减少二尖瓣反流,提高射血分数,从而改善病人心功能。
(3)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lCD):lCD能明显降低心脏性猝死(SCD)高危病人的病死率,是目前防止SCD最有效的方法。近年来,lCD的研究取得了迅速的发展,适应证不断扩大。lCD可以联合CRT功能,称为CRT-D。
6.先天性心脏病经皮封堵术包括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和动脉导管未闭的封堵术。这类手术创伤小、康复快,效果可以和外科修补手术相媲美。我国先天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7.心脏瓣膜的介入治疗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瓣膜病球囊扩张成形技术到21世纪初的经皮瓣膜植入或修补技术,瓣膜病的介入治疗技术进展迅速。目前发展最迅速的是针对高危主动脉瓣狭窄病人的经皮主动脉瓣置人术(TAVR)和二尖瓣关闭不全病人的经皮修补术。TAVR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得到肯定,适应证不断扩大。
三、外科治疗
手术技术很多,包括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心脏架桥术)、心脏各瓣膜修补及置换手术、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手术、大血管置换术、心包剥离术、心脏移植、人工心脏植入等等。四、其他治疗方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筛选致病基因对于遗传性或家族倾向性心脏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干细胞移植和血管新生治疗已经在动物实验取得许多新的进展,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值得期盼。分子心脏病学也终将为广大心脏病患者的诊疗带来新的希望。
目前我们心内一科已全面开展上述介入治疗等先进技术,欢迎大家前来咨询、治疗,我们将以最前沿的技术、最温馨的呵护为您服务!
如果您有需要请随时联系:
我科每周一、三、五、日门诊,均由高职称医生出诊。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