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病案2

病史回顾:患者林某,男,59岁主诉:胸闷痛2天现病史:患者2天前骑自行车过程中出现胸闷痛,以心前区憋闷痛为主,伴冷汗出,休息后5分钟可自行缓解,无肩背放射痛,于-10-20日遂至我院就诊,并在我科住院治疗。入院时已无胸闷痛等症状。既往史:有高脂血症病史;有高血压病史多年,最高血压达/mmhg,不规律服用药物治疗,血压控制欠佳。个人史:偶有吸烟,无嗜酒史。平素有骑自行车习惯。查体:体温:36.9℃,脉搏:74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mmHg;心肺未见明显异常。辅助检查:入院后查心电图:Ⅰ、AVL、V5-6导联ST-T压低0.5mv。冠脉CTA(影像图片缺如,结果报告见下图):1、左冠前降支近段、中段多发混合性、非钙化性斑块,最窄处狭窄率约大于95%,几近闭塞。2、左冠第1对角支(D1支)近段非钙化性斑块,狭窄率约25~50%;中远段壁冠状动脉-心肌桥。3、右冠状动脉管壁毛糙、不规则伴多发非钙化性斑块,狭窄率小于25%,伴中段小钙化灶。4、左冠回旋支及钝缘支远端壁冠状动脉-心肌桥。5、右冠优势型。6、心影稍大。心脏彩超:左房、右房增大,左室稍大(51mm),左室壁运动节段性异常改变,考虑冠心病,二尖瓣、三尖瓣及主动脉瓣少量返流,左室收缩功能尚可(61%)。实验室:血脂:CH5.93mmol/L,TG1.77mmol/L,LDLC4.27mmol/L。动态复查心肌酶、肌钙蛋白I正常。报告单:入院诊断:1、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心功能Ⅰ级2、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3、高脂血症入院后用药:阿司匹林肠溶片0.1gqd;氯吡格雷片75mgqd;普伐他汀钠片20mgqn;比索洛尔片1.25mgqd;福辛普利钠片10mgqd;非洛地平缓释片(II)5mgqd;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50mgqd。与患者充分沟通病情及下一步治疗方案。患者拒绝行支架治疗,表示接受心脏康复治疗。康复过程:I期康复(住院期间)心理处方:入院后与患者沟通交流,患者较为乐观,无明显焦虑等负面情绪,告知下一步康复治疗方案,患者表示愿意听从医嘱,坚持康复治疗。通过睡眠量表PSQI3分,患者睡眠质量良好。营养处方:了解患者以往饮食结构,对蔬菜、水果类摄入较少,肉类较多,我们对其进行日常膳食指导,纠正患者以往摄入过多肉类的习惯;并嘱其规律、均衡饮食,总热量控制,并针对其作息习惯,给该患者制定日常生活指导方案。戒烟处方:患者偶有吸烟史,嘱其戒烟及避免接触二手烟;半年后随访患者已戒烟。运动处方:患者入院后已无胸闷痛,安排患者病室内步行,(监护下)具体运动治疗如下:运动中患者无胸闷痛等不适,心电监测未见ST-T进一步压低;如下表:

运动前

热身运动

运动中

整理运动

HR(bpm)

68

70

76

70

BP(mmHg)

/90

/90

/90

/86

心电动态异常

-10-31(出院前)行心肺运动评估,结果如下图及表:

静息

热身

(0负荷)

无氧阈值

运动峰值

HR(bpm)

67

70

97

BP(mmHg)

/90

/90

/77

/74

VO2

----

----

12.4

17.6

运动负荷

----

----

61

84

患者因双下肢疲倦而终止运动,测试过程无胸闷痛等不适,心电图未见ST-T进一步压低及心律失常。患者无氧阈为3.5METs,峰值摄氧量为5.0METs。运动处方:运动方式:步行运动强度:5.0km/h(3.5METs)运动频率:5次/周运动方法:热身运动:慢步走5分钟康复运动:30分钟内完成m步行距离整理运动:减速至慢步走5分钟由于时间关系不能在院进行康复治疗,患者每月来门诊开药(冠心病的慢性病特殊门诊报销)时进行评估并指导进行家庭康复训练:患者诉出院后步行很轻松,因喜欢骑行,故改每天骑自行车1-2小时,骑行距离30-50公里,无胸闷痛等不适,遂嘱其按自我感觉疲劳程度(Borg13稍用力)骑行。-08-21住院复诊,患者诉骑自行车50-80公里未见胸闷痛等不适;且作息、饮食规律,饮食结构基本纠正;现药物处方减至:阿司匹林肠溶片0.1gqd;阿托伐他汀钙片20mgqn;比索洛尔片2.5mgqd;贝那普利片5mgqd;复查血脂提示LDLC由C4.27降至2.00mmol/L;此次入院测心率为50次/分(心率已达标);血压:/70mmHg(控制良好)。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动过缓,50次/分,未见ST-T改变。心脏彩超:左房、右房增大,左室(46mm),二尖瓣、三尖瓣中量返流,左室收缩功能尚可(EF57.3%);左室由原来51mm恢复至46mm。复查冠脉CT(-8-23图像及报告如下图):1、左冠前降支近段、中段多发混合性、非钙化性斑块,最窄处狭窄率约大于95%,局部管腔几近闭塞,建议DSA检查。2、左冠对角支近段混合性斑块,狭窄率约25~49%;中远段壁冠状动脉-心肌桥(深在型)。3、右冠状动脉管壁毛糙、不规则伴多发非钙化性斑块,狭窄率小于25%,伴近中段小钙化灶。4、左冠回旋支近段非钙化性斑块,狭窄率约25~49%;左冠回旋支及钝缘支远端壁冠状动脉-心肌桥(深在型)。5、右冠优势型。6、左冠窦房结动脉经左心房后上缘走形。7、心影稍大。从此次复查冠脉CTA图像显示该患者较发达的第一对角支(代偿性)。报告单:年8月22日(住院第二天)再次对其进行心肺运动评估,运动中无胸闷痛,心电图未见ST-T演变(未见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如下表及图。

静息

热身

(0负荷)

无氧阈值

运动峰值

HR(bpm)

57

62

77

95

BP(mmHg)

/90

/90

/90

/90

VO2

----

----

13.7

21.0

运动负荷

----

----

45

患者因双下肢乏力而终止运动,测试过程患者无胸闷痛不适,心电图未见ST-T改变及心律失常。患者无氧阈为3.9METs(相当于骑行速度10-12Km/h);峰值摄氧量为6.0METs;因患者喜欢骑行,故调整运动处方如下:

运动方式:骑车

运动强度:10-12Km/h,且结合Borg13;

运动频率:5次/周,

运动时间:30-60分钟

出院后每月门诊开药随访,患者诉出院后按以上运动处方的强度骑行一周无不适,且非常轻松(Borg10-11),遂按Borg13,每天骑自行车1-2小时,骑行距离50-公里,偶有骑行-公里,无胸闷痛等不适。

遂嘱其按自我感觉疲劳程度(Borg13稍用力)骑行,指导患者进行家庭康复。

-11-10随访,患者诉现骑自行车80-公里无不适。

该患者经过心脏康复指导治疗,获益明显。通过宣教指导,患者现心态良好,饮食结构正常,睡眠质量良好,运动习惯已养成。并且危险因素指标基本达标。如下图:

评估指标

康复前

(-11-30)

康复后

心率(次/分)

74

50-60

血压(mmHg)

/

/80

LDL-C(mmol/L)

4.27

2.00

体重指数(BMI)

25.1

24.3

peakVO2(METs)

5.0

6.0

戒烟情况

偶有吸烟

已戒烟

-12-08下午与胡大一教授到琼海市白石岭登山,连续登上山顶而无不适,且未感觉疲倦。该患者明显受益于心脏康复,特别是落实个体化的心脏康复五大处方、科学的康复方案,使心脏病患者得以康复,回归家庭、回归社会,提高了运动耐力,过上比患病前更美好的生活,对于一个左冠前降支狭窄大于95%以上,且未植入支架的患者来说,现已跟正常人一样,甚至比正常人运动耐力还好,生活质量还高,胡大一教授指出:“过好非支架人生、非支架人生比支架人生更美好!”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ocmqc.com/wazz/11017.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