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早搏不用治哪些早搏必须治

作者:邬时民

编辑:初夏

正常心脏的跳动是匀、齐、规律的,心脏在整齐跳动的过程中突然出现一次或多次心脏的提前跳动,我们称为“早搏”。

早搏是体检中很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因此,有些人在体检中查出早搏就很害怕,认为早搏就是冠心病。甚至存在“早搏很危险”“室性早搏会猝死”的说法,这都是真的吗?

其实,上述认识有偏差,因为正常人和心脏有疾病的人均可发生早搏。

早搏在人群中的发生率很高。如果用心电图对正常人作24小时的连续观察,可能记录到很多早搏的人,因此,切勿谈早搏“色”变。尽管早搏造成心脏不规则跳动,但并非都由疾病引发。因此,偶尔出现的一次早搏不需要用药物治疗。

良性早搏一般无需用药

临床上,医生常常把早搏分为病理性和功能性,大部分早搏为功能性的,而功能性早搏往往是生理性的,无器质性心脏病的背景,无诱发其他心律失常的潜在可能性,属良性范畴。

患者可与其他健康人一样从事正常的工作学习。有些早搏的患者会发现休息时早搏增加运动时早搏减少或消失的现象,这一点更证明了其早搏是良性的。

所以,对早搏应区别对待:

正常人发生的良性早搏一般无需用药,而病理性早搏必须加以重视。例如,没有心脏疾病的正常人在兴奋激动、睡眠差、进食刺激性的食物、过度劳累时均可发生。

发生早搏时,有些患者感觉心慌、早跳感和随后的间歇感,有些患者可以没有任何感觉和症状,只有在检查身体时偶尔发现有早搏。

这些人都与器质性心脏病无关,属于功能性早搏,也就是良性早搏,只需消除思想顾虑,保持好的心态,科学调理饮食即可,一般无需用药。

这类人群即使是早搏持续存在,也会预后良好,因为评价疗效的标准是症状的减轻或消失,而不是早搏的数量和频率的变化。

有些人一旦查出早搏,就会惊慌失措,怕影响心脏功能,自行服用抗心律失常药。医院医生往往会给功能性早搏者扣上心律失常的“帽子”,给予药物治疗,这种过度治疗,不但浪费了药物资源,而且还会造成健康方面的危害。

曾有媒体报道,美国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导致的死亡人数大大超过其民航空难与战争死亡人数的总和,过度治疗反而易造成医源性症状、焦虑等。用药越积极,精神压力越重,症状反而越明显。

病理性早搏应及时治疗

但是,对病理性早搏必须加以重视,及时到心内科就诊,因有些早搏会影响心血管功能,严重者会出现心源性猝死。

病理性早搏又称为“器质性早搏”,是指由于某些基础性疾病影响心肌而出现的早搏,如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脱垂、心肌炎、心肌病等心脏疾病,以及高血压病、糖尿病、甲亢、高脂血症、肺部疾病。还有些患者的早博是由于体内电解质紊乱引起的,如低血钾和低血镁等。若有上述病史者,一旦出现早搏,医院诊治。

与良性早搏不同的是,多数器质性早搏患者,随运动量的增加早搏是增加的,而不是减少或消失的。

特别应该注意的是,对一些原本就有心脏疾病的患者,需要警惕出现“恶性早搏”,这是一种严重的病理性早搏,早搏出现呈二联律。如不积极治疗,很容易发展为严重的“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甚至出现危及生命的“心室颤动”。

在发作过程中偶可引起心跳骤停的危险,此种早搏则称为“恶性早搏”,要引起高度重视,一旦发生,医院紧急处理。这类患者除了使用相应药物治疗外,甚至还需要安装埋藏式除颤器预防猝死。

另外,有些药物也会引起早搏,如地高辛、三环类抗抑郁药中毒、莫西沙星等喹诺酮类药物以及电解质紊乱(低钾、低镁)等也可引起早搏。因此,有些患者在服用上述药物过程中出现早搏,应及时去心内科诊治,并向医生说明正在服用的相关药物,在医生的指导下,及时停用或换用相关药物。

往期热文推荐

1.卫生院如何“搞”,才能“活”?

2.面对正式“转正”,村医要淡定

3.患方私自录音录像,医方怎么做才能依法维权?

4.卫生院和村医要和谐相处,只能这么干!

5.健康档案十年,收获了什么?

6.乡镇卫生院期待这两个负担能减一减!

7.村医出事,卫生院担责,这才是乡村一体化该有的样子

8.医院标准来了,能否挂牌主要看这个硬标准!

9.医改10年回望┃家医签约服务,基层难以承受之重

喜欢我,就点一下“在看”

原创授权服务请联系--或者

qq.


转载请注明:http://www.ocmqc.com/wadwh/14795.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