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猪常见病及防治(四)
家猪,杂食类哺乳动物。身体肥壮,四肢短小,鼻子口吻较长,肉可食用,皮可制革,体肥肢短,性温驯,适应力强,易饲养,繁殖快,有黑、白、酱红或黑白花等色。出生后5~12个月可以配种,妊娠期约为4个月。平均寿命20年。是五畜之一。在十二生肖里猪列末位,称之为亥。有很多关于猪的典故和习俗。家猪是农户圈养的猪。在古代家里养有猪才算是完整的家,猪是家中之宝,家中财富的象征,家里养殖猪的好坏能寓意家庭的气运。养猪防病是关键,治病是手段,以预防为主了解猪病做好防治工作是养猪农户的必备知识。
猪丹毒
猪丹毒是由红斑丹毒丝菌(俗称猪丹毒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其特征主要表现为急性败血症和亚急性疹块型,部分慢性病例表现为多发性关节炎或心内膜炎。
病 原:
红斑丹毒丝菌属于丹毒杆菌属,是一种革兰氏阳性纤细杆菌。在心内膜疣状物上,多呈长丝状。本菌为需氧菌。目前认为该菌有24个血清型(1—24型)。本菌对外界的抵抗力较强,耐酸性强,对热敏感。常用的消毒药能迅速将其杀死。
流行病学:
本病虽然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在北方地区以夏季炎热、多雨季节流行最盛,而在南方地区则在冬春季节流行。常为散发性或地方流行传染,有时爆发流行。本病主要发生于猪,以4-6月龄的架子猪发病最多。人亦可感染。在流行初期猪群中,往往突然死亡1-2头健壮大猪,以后出现较多的发病或死亡病猪。病猪及排泄物是主要传染源。本病也可通过损伤的皮肤及蚊、蝇等吸血昆虫和蜱传播。
临床症状:
(1)急性败血型
最为常见,在暴发初期,少数健壮猪无任何症状突然死亡。多数猪以败血症为主,表现为不食,偶见呕吐,体温高达42℃以上。精神沉郁,喜卧。强迫驱赶,则发出尖叫,步态僵硬或跛行。病初粪干,有的后期腹泻。发病1—2天后,皮肤上出现形状和大小不一的红斑,以耳、腹、腿内侧多见,指压退色。病程3—4天。
哺乳仔猪和刚断奶小猪发生本病时,一般突然发病,出现角弓反张、抽搐等神经症状,不久倒地而死,病程1天左右。
(2)亚急性(疹块型)
病程较缓和,其特征是皮肤表面出现疹块,俗称“打火印”。常在发病后2-3天在胸、腹、背、肩、四肢部的皮肤出现方形、菱形或不规则的疹块。初期充血,指压退色;后期瘀血,紫黑色。疹块发生后,体温逐渐恢复正常,数日后,病猪多自行康复。病程约1-2周。
(3)慢性型
一般由上述两型转变而来,也有原发性的。常见的有关节炎型、慢性心内膜炎型和皮肤坏死型。关节炎型主要表现为四肢关节(多见于腕、跗关节)肿痛,病肢僵硬,跛行或卧地不起,食欲正常,但消瘦、衰弱,病程数周至数月。心内膜炎型主要表现为消瘦、贫血,全身衰弱,不愿走动,身体走动时摇晃。有时在行进中突然倒地死亡。皮肤坏死型常发生于耳、背、肩及尾部,病变部皮肤变黑色,干硬。坏死的皮肤逐渐与其下层新生皮脱落,犹如一层甲壳。有时可在部分耳壳、尾巴末梢和蹄部发生坏死。
病理变化:
(1)急性败血型
急性型的死猪以败血症的全身变化和肾、脾肿大为特征。全身淋巴结呈浆液性出血性炎症。心包和胸腔积液,肝肿大,脾脏充血肿大紫红色,切面外翻隆起,脆软的髓质易于刮下。胃肠道粘膜呈卡他性或出血性炎症,尤其以胃底部和十二指肠为重。肾淤血肿大,呈似大紫肾,包膜散在弥漫暗灰色不规则斑纹,被膜易剥离,呈花斑肾。
(2)亚急性疹块型
以皮肤疹块为特征变化。疹块内血管扩张,皮下组织水肿浸润,疹块中央呈苍白色。死亡病例亦有上述败血症病变。
(3)慢性型
关节炎型多见于四肢一个或多个关节肿胀,关节增生肥厚,不化脓,切开关节囊有浆液性纤维素性渗出物,粘稠并带红色。心内膜炎时,可见心脏瓣膜表面有菜花样疣状赘生物。它是由肉芽组织和纤维素性凝块组成。常见于二尖瓣。
防制措施:
(1)免疫接种
目前使用的有猪丹毒弱毒菌苗GQ2,该苗既可注射,又可口服,安全性、免疫性均较好。另有猪丹毒氢氧化铝甲醛苗及猪瘟、猪肺疫、猪丹毒三联苗。接种该苗应在断奶后进行,免疫期可达6个月。
(2)治疗
及时用青霉素按公斤体重1.5-3万单位,每天2-3次肌注,连用3-5天。其次金霉素、土霉素也相当敏感,疗效佳。若发现青霉素疗效不佳时应即时改换药物。治疗是一般首次剂量加倍,后使用正常治疗剂量。
(3)防疫措施
加强饲养管理,保持圈舍干燥、卫生、定期消毒,消灭鼠、蚊、蝇,做好粪、尿、垫草的无害化处理。一旦发现本病,应即时隔离重病猪并作治疗,全群紧急免疫接种。
猪放线菌病
猪放线菌病(Actinomycosis),是人畜共患的一种慢性化脓性传染病。
病的特点是在头、颈、下颌、四肢、阴囊及体壁上形成放线菌肿。
流行特点:
放线菌可存在于动物口腔、消化道、词料、饮水及上壤中。病原菌可经猪的消化道黏膜和皮肤损伤处侵人体内,引起化脓性感染。该病多为散发。
临床症状:
在猪的头、颈、四肢、乳腺等部位上出现放线菌肿。放线菌肿有一硬而厚的囊,囊腔内有豆腐渣样黏稠的颗粒样脓性坏死物质。有的放线菌肿破溃后排脓。排脓口久经不愈,并形成瘘管。病程长的影响猪的生长发育。年龄较大的猪可发生化脓性关节炎、化脓性肺炎。
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可做初步诊断,确诊需取放线菌肿的脓块进行显微镜观察,查到特征性的菌株即可确诊。
关节肿胀化脓
右侧肘关节放线菌性脓肿
猪乳房放线菌肿
肺的腹侧面,出血性坏死性肺炎,双侧尾叶均已感染
死于急性放线菌病的猪,从出现临床症状到死亡约24小时
防制方法:
本病尚无特效的预防和治疗方法。猪体表的放线菌脓肿应切开,彻底切除病灶中的所有坏死组织,排出脓汁。在病的初期,放线菌肿尚未形成时,或对内脏放线菌肿,可内服碘化钾和抗生素进行治疗。
猪轮状病毒感染
猪轮状病毒是由轮状病毒感染感染引起仔猪爆发消化道机能紊乱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临床上以呕吐、腹泻、脱水和酸碱平衡紊乱为特征。
流行病学:
病畜和隐性患畜是本病的传染源。病毒主要存在于肠道内,随粪便排到外界环境,污染饲料、饮水、用具、土壤等,经消化道传染易感家畜。1—4周龄仔猪群发病率一般超过80%,病死率7—20%,主要发生于10日龄仔猪。
病多发生在晚秋、冬季、早春。应激因素,特别是寒冷、潮湿、不良的卫生条件、喂不全价的饲料和其他疾病的袭击等,对疾病的加重度和病死率均有增高。
临床症状:
1、常发生呕吐。
2、迅速发生腹泻,呈水样或糊状,粪便颜色有黄白色、灰色或暗黑色。
3、常在严重腹泻后2~3天产生脱水。
4、由于脱水导致血液酸碱平衡紊乱。
5、衰竭致死。病的严重程度,取决于仔猪日龄和环境状况,初生仔猪感染率高,发病严重,死亡率达%,10~20日龄仔猪症状轻,死亡率10%~30%。当外界温度下降,继发感染大肠杆菌时,能使病情加重和死亡率增加。
病理变化:
病变主要限于消化道。胃充满凝乳块和乳汁,肠壁菲薄,半透明,肠内容物水样或浆性,灰黄色或黑色,空肠、回肠绒毛短缩扁平,肠系膜淋巴结水肿,胆囊肿大。
防制方法:
目前无特效治疗药物,采用疫苗免疫有一定预防效果,一般多采用妊娠母猪产前注射灭活苗或弱毒苗的方法,哺乳仔猪可获得被动免疫的保护。
1、对病猪进行对症治疗,用糖盐水或口服补液盐给病猪自由饮用。
2、磺胺脒2克、次硝酸铋2克、小苏打1克口服。
3、氯霉素10—20毫克/千克体重,肌注,每天2次。
4、黄柏克加水煎至毫升,候温,肛门灌注,每天二次。
感谢各位观众支持原创,谢谢点赞、收藏、转发,让更多的养殖户受益!谢谢!
水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