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平凡:造就不凡“心”奇迹
跟诊时间:年4月16日
跟诊专家:医院副院长王平凡
跟诊记者:罗辉吴海侠
摄影记者:李丹
在医院心外科大楼的手术休息室,记者见到了刚完成大半天手术的该院副院长王平凡:头戴手术帽,手术衣还未换掉,脚还踩着拖鞋,脸上写着似有非有的倦意。他解开口罩,瘦削的身躯几乎是蜷在休息室的黑色沙发上,和记者热络地聊了起来。作为一名医生,医院副院长,他的头脑中满是关于“医”的思考:一个好医生应该是怎样的?一个好的医疗团队如何培养、发展?目前很多问题的症结在哪?怎么解决?
他名叫“平凡”,但所为却一点不平凡。凭借着精湛的医术,他挑战了一个又一个高难度复杂手术,创多个“首例”与“之最”,大约一万五千名患者经过他的手术治疗转危为安,其中仅大血管手术患者就达一千多人,他的一些创造性手术更是开创了全国大血管手术的先河;从医30多年,他有33项新业务、新技术填补了河南省心血管外科空白,其中5项填补全国空白……他用一名医者的纯粹造就了一个又一个不凡“心”奇迹。
挽命于危的“消防员”
心血管外科医生是在刀尖上行走的职业,主动脉外科手术是心血管外科的重中之重,因死亡率高而被外科领域专家称为打“三战”,即血战、苦战、死战。在王平凡看来,不管手术难度多大,风险多高,救人始终是医生的本职工作,在很多时候,自己所扮演的就是消防员的角色,二者只不过是战场不同。
“嘀嘀-嘀嘀-嘀嘀……”监护仪的警报声让手术室里平添了几分紧张的气氛。王平凡和他的同事们正在无影灯下专注而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手术,他们清楚,这阵警报只是因为机器不够智能而产生的“误报”。
躺在床上的患者是一位中年女性。17年前,患者在怀孕时便出现活动后胸闷的症状,医院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但未接受治疗。平日里,患者干体力活后有口唇紫绀的症状,最近三个月无明显诱因胸闷加重,伴有头晕、视物模糊、双下肢乏力。在一次晕厥后,患医院。确诊病情后,王平凡和同事决定对其行肺动脉瓣及右室流出道重度狭窄矫治手术治疗。
“这么严重的程度,能活到现在也可以看成是个奇迹了!可能她稍微跟别人一吵架、一激动,人就栽地上了。”手术时,王平凡还是不禁感慨。在十几年前,像这位患者一样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却耽搁多年未诊治的患者还比较多,随着社会发展和医疗技术进步,这种情况已经越来越少,但是因为发展不平衡、科普宣传不到位等,这样的情况还仍然存在。而先天性心脏病不及时治疗,除了带给患者随时的生命威胁,也给手术治疗带来了难度。
患者肺动脉瓣狭窄,简单来说可以理解为心脏血管通道太窄,需要加宽。而此次矫治术则是通过血管补片等手段进行疏通,让血管血流能够正常运行。虽然并非高难度手术,但手术的很多操作细节如补片的宽度、位置、缝合针数等都有很大讲究,如果没有足够的经验和识别能力,术后结果可能就很难如人意,因为心脏手术有很多微妙的因素在起作用,需要在术中一步步观察、判断、处理。
时间走近上午11点,手术进行到中后期,记者看到患者因手术需要停跳的心在胸腔的血浆中“扑哧、扑哧”地跳动。“我们心血管医生习惯在血泊中做手术,不熟练的话会增加操作处理的时间。”完成右心室流出道加瓣环成型加宽后,王平凡双手灵巧而熟练地挥舞钳镊,相继缝合了右心房和右心室,手术的关键部分得以顺利完成。而他却不能停歇,因为要立刻赶往下一出的“救火”现场。在他看来,时间就是生命。
王平凡仍然记得年初冬的一次手术。那天他刚吃完晚饭,接到附近其他院医生同行求助电话,医院病房。各项指标一看,患者因为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心包填塞、吸氧情况下,血氧饱和度仍明显下降,需要立刻手术,但是医生说动员起来需要两小时。
“两小时?来不及了!”王平凡当机立断:医院,医院。医院安排救护车转诊患者,医院大血管团队,在二十分钟内做好手术准备。
医院时,氧饱和度还不到80%,已经失去意识。患者家属(弟弟)对王平凡报以十分的信任,患者被直接接入手术室。正是在这样的争分夺秒中,王平凡和同事们将患者从死神手中夺了回来,他回忆道:“病人要是再晚十来分钟,就没救了。”
这及时的十分钟,换回了患者的十多年。年5月的一天,患者的弟弟给王平凡发来一条短信:“昨天我姐姐因呼吸急促,抢救不及,猝然离世!代表全家感谢您精湛的医术,延长了她10多年的生命……”
技德双馨深孚信任
疑难病例多、危重症患者多、复合手术多……在有着近一亿人口的河南省,医院扛起了全省胸部疾病危急重症治疗的大旗,而王平凡无疑是这支团队中的第一旗手,远播的口碑让不少患者和家属慕名而来。
在小儿先心病病房查房时,记者见到了一位刚出生16天的患儿。4月1日凌晨刚出生,这位宝宝便被发现紫绀和酸中毒,是复杂先心病,在朋友的介绍下,家长赶紧联系了医院,医院4月2日早上便赶紧派救护车去接来患儿,当天下午便给患儿进行了急诊手术。
该患儿得的是完全性心下型肺静脉异位引流,是很少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发病率不到1‰,往往是刚出生医生和父母还没反应过来,患儿就夭折了。
该患儿手术成功,术后恢复良好。王平凡还不忘叮嘱医生们做好患儿父母的心理疏导,因为对孩子成长发育、母子的身心健康都很重要。看着患儿吮吸着奶嘴,王平凡笑了,问道:“母乳还可以吧?”患儿的奶奶满脸感激地说到:“谢谢您!这孩子到这来都是你们救的!”
早上的查房刚结束后,王平凡在科室办公室门口遇见了一位“老战友”——目前已退休、曾和王平凡并肩工作十八年的老护士。她带着自己的一位朋友,同时也是一位心脏病患者前来寻求王平凡的诊治。
这位女患者姓宁,来自哈尔滨。九年前,医院进行了“主动脉瓣置换+二尖瓣置换术”,术后规律口服抗凝药。最近一年,患者身体状态变差,因活动后胸闷气短8月余,加重伴双下肢水肿3医院入院治疗。在前护士长的推荐下,医院寻求进一步治疗。
“右心的三尖瓣,随着年龄越来越大,问题也逐渐严重。出现这种情况很正常。”王平凡介绍说。患者9年前的手术置换了左心的两个瓣,解决了左心室的“入口和出口”问题,效果良好。但是,风湿性瓣膜病可以说是影响患者一辈子的病,发作时又容易导致心脏瓣膜系统受到不同程度影响,患者的三尖瓣便受此影响。最近十年的大量研究表明,如果三尖瓣处理较晚,易造成右心功能不良,即使手术也可能效果不佳。考虑到患者的年龄(60多岁)并不大,王平凡建议患者进行二次手术,修复或置换三尖瓣,以获得良好的生活质量。
为了让患者有更直观的感受,王平凡带着这位患者到病房见了一位和她病情非常相似的患者。
躺在病床上的宋患者是王平凡的老病号,年,因为二尖瓣关闭不全导致胸闷、气短、腿肿,由王平凡的老师主刀完成了二尖瓣置换术。那个时候,改革开放才刚开始起步,国内无进口机械瓣膜,王平凡想方设法才给患者搞到了生物瓣膜,这一瓣膜的局限在于使用有一定的年限。于是,在年端午节前后,患者再次出现症状时,她还是找到王平凡,做了第二次二尖瓣置换,这次用的是进口的机械瓣膜。
此后20多年,患者的状况一直保持良好的状态。“感觉做了手术后精神可好,身体也一天比一天好,跑步啥的都没有问题!”宋患者笑道。这次住院,她和宁患者的原因一样:三尖瓣返流严重,导致右心功能差,从而引发胃肠、肝脏等功能不良。这也是宋患者现在骨瘦如柴的原因。
“最终这个手术做不做,还要取决于术前营养调整情况,术前准备远比术后重要。”王平凡对宋患者说。团队讨论后,大家一致认为宋患者的手术从原则上是要做的,但患者入院有些晚,需要术前安心调养才能保证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
对宋患者来说,历经两次手术,她仍然选择王平凡,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他这个人可负责任,治疗上做什么都会先考虑对我以后生活的影响。”
传帮带有方打造一流团队
年11月,王平凡受省卫生厅委派,调任医院任副院长,重点发展河南省心血管外科事业。他带领团队一年一个台阶,在短短的几年内就将年才创建、在业内医院心血管外科发展成为国内知名、省内为首的专科,医院的手术量、病种、术式及手术质量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在很多心血管外科的“高精尖”领域,王平凡和他的团队都取得了重大突破:
大血管手术以其发病迅速、病情凶险、死亡率高的特点,被认为是心脏外科手术领域最后一个,同时也是最难攻破的“堡垒”。医院在大血管疾病诊疗领域的多项技术指标位居省内第一并达到国内一流水平,成为河南省内不需要请外援就可独立完成心医院。
年,医院心外急危重症比例之高达到国内第一梯队,A型主动脉夹层达到80%的保瓣率,居全国前列。
小儿心外科,是医疗界公认的死亡率高、手术难度高、医疗安全难度高的领域。年,医院小儿心外科获得全国“保障医疗安全示范科室”大奖。
……
这些成就的取得,和王平凡扎实的传帮带和管理是分不开的。
“成人的平均头围是多少?”“疾病分型细分为什么而分?是为你的治疗决策而分。”早上七点半,王平凡和同事们围站在办公室放着心脏模型的会议桌旁,开始了当天的交班工作。交班期间,王平凡总少不了问几个问题和做一些提醒。
在办公室的墙上,挂着一幅横幅的隶书体毛笔字:慎于术前,精于术中,勤于术后。这是王平凡的座右铭。在他眼里,心外科只有一个金标准,那就是安全。安全如何做到?答案就在这十二个字里。手术前要对病人做充分的身体、心理及技术准备,把手术风险控制在最低范围。术后要认真监管护理,并及时总结经验。“一个医生的成长,就是这样一点一滴来的。”
在医院人才梯队的培养和管理上,王平凡也坚持这“一点一滴”之功。他倡导“三基三严”理念——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严格要求、严谨态度、严肃作风。据悉,每次会诊前,王平凡都会问主刀医生几个相关问题。回答正确了,手术正常推进,而回答错误,则继续准备。
让年轻医生主动学习,是王平凡在“传帮带”中非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