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个“中国医师节”,
主题是“弘扬抗疫精神,护佑人民健康”。
由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上海市文明办联合开展的
年“上海好医生”
推选活动也在当天正式揭晓。
医院
心内科刘少稳主任当选。
年“上海好医生”揭晓刘少稳教授是国内最早一批
提出应重视房颤危害并合理治疗的专家,
他在房颤领域的学术贡献,
甚至改变了国际房颤治疗指南。
年,
曾荣获“上海工匠”称号。
在日常工作里,
他秉持温暖初心,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
是患者眼中的“冬日暖阳”;
在医疗业务中,
他精铸医者匠心,对治疗方案精益求精,
不断提高有效性和安全性;
在科研创新上,
他凝聚一颗潜心,扎实不倦追求卓越,
打造房颤精准消融的“上海标准”。
因担当而温暖,不忘医者初心房颤会引起心衰,而及时进行导管消融手术能减少50%死亡率,面对可能的手术风险,刘少稳教授选择勇于担当、迎难而上。他总是能以千锤百炼的技艺妙手回春,使一个个“短路”的心脏及时得到修复、重生。
刘少稳救治过的最小和最年长患者年龄相差达80岁。10年前,一位年仅12岁的小患者从福建辗转来市一求助。在当时,全球尚未有在这一年龄实施导管消融术的先例,但他若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随时会引发心衰。看着他瘦骨嶙峋的模样,刘少稳教授毅然决定冒着风险为他施行消融手术。孩子得救了。如今,这名小伙子学业有成,每年都感谢刘少稳教授给了他新生。而最年长的患者则是一位92岁的老人。8年前,周老先生阵发性房颤发作,气都喘不上来。老人年迈体弱,手术风险自不待言,但面对老人求生的渴望,刘少稳教,就在前不久,这位百岁老人还特意来院感谢刘少稳主任的救命之恩。
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刘少稳主任团队中徐浩等医护人员毅然逆行武汉,医院。医院期间,徐浩与在后方的心内科张治医生,联合呼吸科将5G无线听诊器应用于ICU患者的心音、呼吸音采集,为危重患者的救治提供了坚实基础,也最大程度避免了相关检查的院内感染风险。
在后方,刘医院疫情防控总体部署,医院发热门诊、留观及流行病学调查。在人力资源较紧张的情况下,他科学统筹、合理调配,确保在完成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维持心内科医疗业务高质量运行。在新冠肺炎爆发初期,外地有一位反复发作室速的心脏电风暴患者紧急请求我院会诊,但由于当时相关规定,医生不能随意离沪,且患者所在地的医疗技术和条件也不是很理想。刘少稳主任秉持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的精神,主动担当,向医院申请将这位患者按疑似医院院,在确保符合院感规范的前提下,成功为他实施了急诊行导管消融治疗,拯救了一条宝贵的生命!
另外,在疫情防控期间,刘少稳主任团队也没有停止科研创新探索。团队中的陈松文医生、周根青医生在知名心血管期刊《循环:心律失常与电生理学》正式发表原创性研究,证实了通过右冠状动脉窦(RightCoronaryCusp,简称右冠窦)进行左前分支近端室早消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左前分支近端型室早的导管消融提供了新策略,刘少稳主任为该论文的通讯作者。
因专注而精益,永葆医者匠心导管消融术之于刘少稳教授,如孩子、又似同伴,看着它从蹒跚学步日渐成长,与它共度多少年华与灼灼时光。专注,是刘少稳在这一领域上永葆匠心的关键。
医院十年间,医院的心内科在导管消融领域已发展为全国领先:十年前,市一每年的介入手术量为台,现今包括起搏、消融、支架的手术量有余台。原来不到台的消融术,也增加到台。
医院心内科主任,刘少稳教授每天的手术安排的满满当当,就在笔者采访刘少稳主任的前一天,他做了一整天的手术:6台房颤,1台室早和1台室上速,晚上12点才到家。而对于每周一、周三做手术,经常一天安排8台手术的刘少稳来说,这样的日子已经是家常便饭。
年9月,医院正式通过第四批中国胸痛中心认证,成为上海市首批通过中医院。据悉,本次全国共计家单位具备参加认证的资格,其中67家单位一次通过。医院胸痛中心有效整合院内资源,坚持推行胸痛患者绕行CCU直达导管室绿色通道、实施先诊治后收费政策,制定和完善胸痛中心流程制度,优化胸痛鉴别、诊断流程和胸痛救治流程,严格做好胸痛病人的时间管理和心梗病人的病例质控工作,在院内外增设多处“胸痛中心”指引,力求让患者得到及时科学的治疗。各项指标较建立伊始均得到了显著的改善,尤其“Door-to-Balloon”时间(即患者入门到球囊开通时间)达到了90分钟之内的国际标准,大大改善了急性心梗病人的预后。
因坚持而卓越,沉淀科研潜心从一业而终老,择一方而潜心。刘少稳教授在从事心血管方向的研究之后,潜心专研,迎难而上,不断攻克难题,在诸多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如今已经成为了心血管方面的学科带头人。
刘少稳教授在国内最早独立开展经导管肺静脉电隔离术治疗房颤,肺静脉电隔离仍然是目前房颤导管消融的核心技术,主编我国第一部房颤导管消融专著《心房颤动与导管射频消融心脏大静脉电隔离术》;在亚洲最早开展图像融合技术指导房颤消融,强调前厅大环消融肺静脉电隔离,可提高房颤导管消融的有效性、降低肺静脉狭窄的发生率;在国内最早应用压力监测技术和消融指数实现房颤精准消融,并提出了量化消融的“上海标准”;建立了二尖瓣峡部的三维立体序贯标测和消融策略,显著改善了二尖瓣狭部线性消融的成功率;创立了基于不同患者心脏解剖特征和电生理特点个体化房颤CASE消融术式,使房颤导管消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不断提高。在中国及东南亚培养了上百名心律失常介入治疗人才,为房颤导管消融技术在我国的开展和普及做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刘少稳教授十分重视对青年医师的培养和团队的建设,其领衔的团队在心房颤动和复杂心律失常的介入治疗领域颇有建树,近三年来开展多项新技术,如心内超声引导下零射线房颤导管消融、绿色电生理技术、房颤高功率射频消融、干性心包穿刺技术等,也获得多项研究成果,发表高水准SCI论文21余篇,累积影响因子74.;获得包括国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医院医院临床技能与临床创新三年行动计划等多个项目。
另外,鉴于我国房颤的规范化防治水平远落后于欧美国家,我国不少患者仍对房颤的危害认识不足,刘少稳教授率领其团队通过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