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多数人眼里,心脏瓣膜病与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一样,都归类于慢性病家族。
事实真是这样吗?
二尖瓣疾病
二尖瓣疾病(二尖瓣狭窄,二尖瓣关闭不全)发展到一定阶段,由于心房的不断扩大,容易出现“心房颤动”这个并发症。
即心房失去正常收缩能力,导致血液不能顺利泵出心房,部分血液在心房的某些部位形成涡流。而血小板具有“凝固”的功能,当血液在心房内流速变缓,便容易凝固成块状——血栓形成。
这血栓啊,虽然一开始可能看起来没什么大碍,但心脏可是个强力的“泵”,任何在里面的固态物质都有可能被冲走。
这些被冲走的血栓,小的可能会堵住身体其他部位的血管,造成脑梗死、肾梗死等严重后果;大的血栓更可怕,如果患者的瓣口面积小,血栓可能直接卡住瓣口,导致猝死!
而在发生这种危险事件以前,患者本人可能仅仅有“心慌”这样的症状,直到突然有一天出现中风等严重并发症,十分隐匿。
再说说主动脉瓣狭窄。这就像是心脏的出口被堵住了,血液流出心脏变得困难。刚开始,患者可能感觉还好,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会出现心衰、头晕、胸痛等症状。
一旦这些症状出现,患者就面临着极大的风险,因为数据显示,主动脉瓣狭窄的患者在出现症状后,第二年的猝死几率会大幅上升。
到了瓣膜病的晚期,心力衰竭的症状会更加明显,患者可能连日常活动都难以进行。到这个阶段,药物往往已经难以奏效,手术效果也不佳。
当心力衰竭发展到终末期,患者临床心功能恶化至4级,不能下床甚至不能平卧,最终出现恶性心律失常或者心源性休克从而危及患者生命。
这个阶段往往药物调整已不能奏效,手术效果极差,预后不佳。
总结
谨记:瓣膜病不等于慢性病,发展慢不等于不危险。千万不要一拖再拖,等到出现已经无法维持正常生活之时,医院寻求医生的帮助,就算还可以手术,但是此时风险和以前相比一定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而且,费用也会有所增加。
治疗时机
1.,经常会出现一些症状,比如:心慌、气短、胸闷甚至晕厥、昏迷等;,经常会出现一些症状,比如:心慌、气短、胸闷甚至晕厥、昏迷等;
2.心脏相关检查提示,心脏瓣膜功能不良,心脏功能受损,心脏增大,心率不齐等情况;
3.对一些经常不明原因间断或持续发烧,心脏超声提示有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情况,存在细菌团块随时或者已经脱落的情况下是要紧急处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