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行学术交流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临床工作,为患者提供更好的诊疗服务。临床实践过程中,临床医师应该如何将学术交流成果成功转化至临床应用呢?带着诸多问题,《门诊》杂志特别邀医院院长王焱教授来分享其关于学术与临床转化的实际经验,以飨广大医师。
医师简介
王焱
医院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现任医院院长,美国心脏病学院院士,~医院注册医师,~医院注册医师,厦门市重点引进人才、厦门市首届医学科学与技术带头人、厦门市拔尖人才。卫生部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心血管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老年学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委员,厦门市优秀回国人员,厦门经济特区建设30周年杰出建设者,“第九届中国医师奖”获得者。
医师专访《门诊》
海峡心血管病会议是海峡两岸交流最具影响力的心血管病介入医学学术会议。作为大会执行主席,请问今年在会议内容的设置上,与往年有哪些不同?
王焱教授
此次会议是第六届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心血管专委会年会,第七届指南与实践-临床危重疑难病例研讨会(GAP-CCBC)、第六届海峡心血管病高峰论坛(CSCSF)暨第七届厦门国际心血管病介入论坛。今年的大会同样举行了手术演示,参医院医院及医院,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及时地分享两岸心血管疾病诊疗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成就。向参会者演示新的手术技巧及介绍新的介入理念,相信每个参会者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收获。
目前全国的学术会议非常多,区域性会议也较多,但多数会议重理论、轻实践,对于临床危重急救和疑难病例的分析不到位。虽然规范治疗是学术推广的重要目的,但单纯讲授理论,没有针对具体病例,不结合互动和讨论的形式往往收效不明显。本次会议专门设置了21个临床危重疑难病例研讨会(GAP-CCBC)分会场,我们从全国各地包括台湾地区共收集了80个危重疑难病例,基本上可以保障每个会场都有4~5个病例在进行讨论。通过对这些典型病例的讨论,使广大与会者进一步地了解指南向实践转化的重要性。一般情况下,指南解决不了所有患者的问题,通常我们倾向于根据患者的自身情况,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这次设置的GAP-CCBC分会场将给予充分的时间进行病例讨论,希望通过这样的形式可以加强不同国家及地区的学术交流,能够造福于更多的患者。此外,研讨会的性质更接近于临床实践,将实践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共同讨论,从而指导不同层次的医师进行临床工作,为患者制定最佳诊治方案。我们也会通过投票选出20个左右的精彩病例,并将这些病例记录在册,以专著的形式出版,这样可以让更多的医师得到学习机会,从而更好地应用于临床。
《门诊》
回首办会历程,请您谈谈XCIS是如何不断发展成为一个国内重要品牌会议的?未来又有何规划与愿景?
王焱教授
作为大型的海峡两岸心血管专科学术会议,XCIS自年以来已先后举办了六届,是福建省乃至海西地区最大规模的心血管病介入医学学术会议,具有鲜明的海峡和国际特色。会议以丰富的学术讲座、精彩的病例研讨为特点,大会还首次实现了海峡两岸以及香港、新加坡四地的现场转播手术,开创了两岸医疗学术领域交流的新局面,建立了两岸常态化的高端心血管病学术交流平台,受到国家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的赞赏。近年来参会者越来越多,会议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关于大会的远期规划,个人认为应与相关专家及教授积极沟通,可以在指南解读、病例讨论、手术直播演示的基础上增加新的板块。以往会议举办地点多为福建或国内的其他地区,将来我们设想邀请更多的大陆医生到台湾举办相关会议,以实现两岸医学的共同发展。
《门诊》
此次会上您亲自参与了跨海手术直播。请介绍一下今年的跨海手术直播的情况?这种方式对于两岸的临床实践工作有何意义?
王焱教授
跨海手术直播可以使参会者更直观地了解新技术新理论,感受台湾医疗的发展方向,台湾的人文等其他各个方面,有利于促进两岸心血管医师间更进一步的交流互动。虽然港台地区人口和面积无法与大陆相比,医师数量也相对较少,但他们与国际接轨很早,诊疗比较规范;而大陆的病例资源则比较丰富。因此,两岸四地医疗资源互补性很强,如果两岸四地的专家能坐在一起,各自拿出在临床上遇到的疑难、危重或有教育意义的病例来分享,来自五湖四海的有不同培训背景的专家能够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不论是提供病例,还是点评病例一定很精彩,也很有趣,有的放矢的讨论效果一定是最好的。
本次大会上医院将会对室壁瘤Parachute封堵术进行演示。经皮左心室重塑术(PercutaneousVentricularRestoration,PVR)是近年来兴起的心衰治疗新策略,不同于药物治疗策略的局限性及外科手术较大的创伤性,PVR是一种微创的经导管指引,于左心室植入心室隔离装置——“降落伞”(Parachute)的手术。治疗目标人群是前壁心肌梗死后,心尖部运动减弱或者消失导致心脏射血分数下降的心力衰竭高危患者。该装置通过隔离左心室无功能的心室腔,减少心脏收缩和舒张容积,逆转左心室重构,达到提高心脏射血分数,改善患者心脏功能。预防血栓,卒中的发生,改善心力衰竭的装置,即Parachute封堵伞。
室壁瘤Parachute封堵术作为一种新兴的手术方式,心肌梗死后,前降支完全闭塞导致大面积前壁心肌梗死,心尖部有大型的瘤样膨出。若室壁瘤存在三个月以上,则心脏的运动幅度受限,将对患者的长期预后造成不良影响。反复心衰及恶性心律失常的患者,附壁血栓脱落可能导致卒中的发生或其他严重并发症。此类患者生活质量难以保证,可能需要埋藏式复律除颤器(ICD)治疗或进行心脏移植,而心脏移植对各项条件的要求都比较苛刻,因此这项新的术式可作为过渡疗法,为广大患者带来福音。Parachute封堵术已在亚洲广泛开展相关研究和实验,医院进行这项研究,医院应该说是国内较早开展本项研究的单位,并已经在12例患者中取得成功,且随访过程中患者的心脏功能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活动耐力也得以增强,目前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在本次大会上,医院还将进行两例这类手术的演示,目前台湾地区还没有开展此项手术,台湾专家都很期待在会上能看到此项新技术。
《门诊》
医院的新院已进入建设阶段。请问新院的床位数量有多少?目前规划的年门诊量/手术量/住院例数如何?请问从发展规划方面,计划在哪个方向进行突破?是PCI疑难病例的处理水平,抑或是各亚专科均衡推动?
王焱教授
医院将在年年底建成,新院计划设张床位,预计年年初完成搬迁。此外,新院有足够的ICU及CCU、9间导管室及8间外科手术室,将会对本地区的心血管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另外,厦门作为闽南地区最重要的城市,患者的数量分布也会相对聚集,且厦门与台湾的交流也相当密切。我医院的发展进一步加强与台湾的交流与合作。新院址正在建设中,我们旧院目前的工作人员只能满足张床位的需求,将来所有的行政工作和医务人员可能要在现有的基础上扩大3~4倍,同时也希望全国各地的青年才俊加入我们,促医院更好的发展。我们目前的介入手术量约为0台每年,3间DSA室,外科手术量约为台每年。医院的手术室建成之后,我们期待外科手术和介入手术量能有一个大幅度的增长,外科手术及介入手术量期望值分别为为每年0~台及~0台,完成本地区心血管疾病诊治的重任。
医院发展的重中之重就是要解决心血管专科患者的疑难问题。像如高血压、慢性心力衰竭等医院医院进行处理。而像顽固性高血压难以控制,及严重的反复发作的心衰等比较严重、复杂的疑难杂症,多需要进行手术,医院的地位就显得举足轻重。对于大部分病情不严重的患者,我医院医院消化。尽管南方地区较北方地区的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低,但流行病学的数据显示,厦门近年来患病率正逐年升高。以心肌梗死的急救为例,希望我们能借鉴台湾心肌梗死的急救方法,台湾心肌梗死的急救水平及能力均优于中国大陆,且管理体制也更为规范,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我认为厦门有条件能把这方面做好,一是厦门与台湾的交流较为频繁,另外厦门这座城市面积较小,经济状况较好,人口数量适中(约多万),我们有信心并且有能力做到把本地区的急性心肌梗死救治做到全国较好的水平。
作为医院,外周血管病变、颈部动脉粥样硬化等病变的微创手术,及各个领域(如高血压,心衰,心衰等)的器械治疗,顽固性高血压的介入治疗,肺动脉高压的治疗,小儿内外科心血管方面的诊治,医院努力的方向。另外,关于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早期手术治疗,胎儿的出生前检查至关重要,在这一点我们也要像向发达国家学习相关经验。
《门诊》
在疑难危重患者的治疗方面,贵院多次走在前列,拥有非常丰富的经验。经导管主动脉瓣膜置换术(TAVI手术)是目前国际上最先进、最微创的心脏瓣膜置换技术,在我国处于刚起步阶段。贵院已成功完成了福建省首例TAVI手术,可否请您详细介绍一下贵院进行TAVI手术的情况?
王焱教授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术(TranscatheterAorticValveImplantation,TAVI)通过股动脉送入介入导管,将人工心脏瓣膜输送至主动脉瓣区打开,从而完成人工瓣膜置入,恢复瓣膜功能。手术无需开胸,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的特点。
医院已开展此项术式,中医院医院的TAVI手术在国内处于较领先的水平。医院在2年前也开展了TAVI手术,目前已成功进行了8例手术。TAVI手术属于非常精细高端的手术,需要多学科及不同科室的积极协助与配合。尽管患者的情况比较复杂,但就目前来看,此8例患者获益明显,临床症状得到了大幅改善。TAVI手术为老年心脏瓣膜病变患者提供了重要的治疗策略,这种手术方法在欧美国家开展比较普遍。我国目前施行TAVI手术的总例数约为例,远远落后于其他国家。另外,很多会议上提到,欧美国家除TAVI手术以外的二尖瓣置换手术均通过微创进行,因此我们国家在二尖瓣置换手术的微创治疗方面应该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为了促进新的手术技巧在我国的发展,个人认为,我们应放宽先进器材的进口许可,当然这也需要各个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使得我国高危心脏瓣膜疾病患者也可避免开胸、通过微创的方法得到最佳的治疗,这是医院奋斗的目标之一。
·END·
本文内容为《门诊》杂志原创内容转载须经授权并请注明出处。
门诊新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