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年起病伴骨骼肌损害的女性Fabry病病例及其家系分析
StudiesontheFabrydiseasewithskeletalmusclelesioninyounggirlandherfamilyNewMenu
赵玉英,梁宗莱,戴廷军,李伟,焉传祝*
(医院神经内科,济南)
摘要:目的分析幼年起病伴骨骼肌损害的女性Fabry病病例及其家系的临床特点、骨骼肌组织病理及遗传学特性。方法搜集1例女性Fabry病病例的临床资料,并调查对应家系成员;对该病例及其父亲行肌肉活检组织病理检查;测定该病例及其父亲外周血白细胞α-半乳糖苷酶A(GLA)活性,提取外周血DNA,对其GLA基因的7个外显子及其邻近区域进行分段聚合酶链反应扩增及测序分析。结果①该病例为13岁女性,6年前出现发作性双足疼痛,后渐出现不易耐受疲劳;其父自幼无汗,20岁左右出现发作性双足疼痛,后相继出现心肌梗死和脑梗死;另其家系中还有3名男性、5名女性有类似症状;②该病例肌肉活检组织病理检查发现肌膜下、肌间质、肌间神经束内有团块状或颗粒样过碘酸希夫染色阳性物质沉积,其父肌肉活检组织病理检查未见明显异常;③该病例GLA酶活性轻度下降,其父则显著降低;④该病例及其父亲GLA基因检测显示Exon6c.G>C(p.QH)错义突变,为已知致病突变。结论女性Fabry病患者亦可早期发病,发作性肢端疼痛和肢体乏力、易疲劳等骨骼肌受累症状可以为主要临床表现。不明原因的心脑血管病患者需排除Fabry病的可能。
关键词:Fabry病;女性;α-半乳糖苷酶A(GLA);肌肉活检;基因
以下内容为节选
α-半乳糖苷酶A(GLA)缺乏病即Fabry病,又称Anderson-Fabry病,是一种X连锁遗传的溶酶体贮积病,该病是由于位于X染色体长臂上编码GLA的基因,即GLA基因突变导致GLA酶活性下降,使α-半乳糖残基从中性糖鞘脂分子上解离受阻,以致三聚己糖神经酰胺(Gb3)在包括肾脏、心脏、皮肤及周围神经等多种组织器官中异常沉积,从而引起多脏器功能损伤[1]。虽然传统认为该病系X连锁隐性遗传,由于X染色体的随机失活所以只有极少数女性携带者可以发病[2],但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Fabry病女性半合子大多会出现Fabry病的临床表型,只是临床表现相对要轻[3-4]。本文对1例幼年起病表现为肢端疼痛和不耐受疲劳的女性Fabry病患者进行分析,研究相关临床特点、骨骼肌组织病理及遗传学特性。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资料
女,13岁,学生,因“发作性双足疼痛6年,加重伴不耐受疲劳4年”于年来我院就诊。患者自6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作性双足部烧灼样疼痛,主要分布于足底及脚趾部位,疼痛严重时感觉脚趾麻木,寒冷或高热环境会诱发或加重,服用卡马西平后约半小时可以缓解。4年前逐渐出现运动耐力差,四肢乏力感。自幼双手及双脚易患冻疮。
体格检查:少年女性,神志清,精神差,体形瘦小,全身皮肤及黏膜无皮疹、色素沉着及出血点,记忆力、计算力正常,言语清晰流利。脑神经检查未见异常,角膜及眼底检查未见异常。双侧三角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及髂腰肌、股四头肌肌力Ⅳ级,其余肌力肌张力均正常,四肢腱反射减弱,病理征阴性。感觉及共济无异常。
辅助检查:血常规、尿常规、风湿系列、血沉、血生化、肝功能、肾功能及肌酸激酶均无异常。心电图示短PR综合征(P-R间期ms),ST-T改变。心脏彩超、肾脏彩超、肌电图检查无阳性发现。颅脑磁共振成像(MRI)平扫T2FLAIR序列脑室周围白质未见病变(图1A),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未见明显异常(图1B)。
家系调查:本病例即先证者(Ⅲ8)家系图,见图2,其父亲(Ⅱ7),51岁,自幼无汗,20岁左右开始出现双足发作性烧灼样、刀割样疼痛,劳累、遇冷或遇热后均可加重,服用卡马西平可使疼痛缓解。躯干部有散在的血管角质瘤。6年前患心肌梗死,自此出现活动后易心慌、胸闷。5年前患脑梗死,2年前再次出现脑梗死,遗留有左侧肢体活动欠灵活。否认高血压、糖尿病病史。辅助检查示:尿蛋白(+),肝功能、肾功均正常。心脏彩超:左心房扩大,二尖瓣轻到中度返流,三尖瓣轻度返流。其颅脑MRA显示脑动脉多发狭窄(图1C)。颅脑MRI平扫T2FLAIR序列显示,双侧半卵圆区、放射冠区及侧脑室周围白质多发斑片状长T1、长T2异常信号,以枕角周围为著,双侧丘脑枕部T2低信号(图1DF)。本病例奶奶(Ⅰ2,已去世,62岁死于脑梗死)、大姑妈(Ⅱ1)及大姑妈的儿子(Ⅲ2)、小姑妈(Ⅱ10)的大女儿(Ⅲ10)都有发作性足部疼痛的症状,二姑妈(Ⅱ3)劳累后有胸闷憋气,本病例的伯父(Ⅱ5)有脑出血病史、小叔(Ⅱ9)身上有大面积血管角质瘤。
1.2方法
1.2.1肌肉活检组织病理检查
知情同意后对本病例即先证者(Ⅲ8)及其父(Ⅱ7)行右肱二头肌活体组织检查术,肌肉标本经异戊烷冷冻切片,行苏木素-伊红(HE)、改良格莫瑞三色(MGT)、还原型辅酶Ⅰ四氮唑蓝还原酶(NADH-TR)、细胞色素C氧化酶(COX)、过碘酸希夫(PAS)和油红“O”(ORO)染色、酸性磷酸酶(ACP)、琥珀酸脱氢酶(SDH)染色及Dystrophin、Dysferlin、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1(MHC-1)免疫组化染色。
1.2.2α-半乳糖苷酶A活性测定
采集本病例(Ⅲ8)及其父(Ⅱ7)的外周血,流式细胞仪分离白细胞,用底物荧光法检测GLA活性。
1.2.3α-半乳糖苷酶A基因突变检测
采集本病例(Ⅲ8)及其父(Ⅱ7)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聚合酶链反应扩增的GLA基因有7个外显子,所用引物及反应条件见文献[5-6]。扩增后的GLA基因7个外显子送测序公司(北京六合华大基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进行正向测序,所检突变再做反向测序验证。基因序列均与人类基因组数据库Genbank中公布的序列(NM_.2)进行对比分析。
2结果
2.1肌肉活检组织病理检查
结果显示,本病例(Ⅲ8)HE染色显示肌纤维大小轻度不等,未见坏死伴吞噬及再生纤维,肌膜下及肌内膜可见大量染色浅淡的团块状物质沉积,少量散在分布的高收缩纤维(图3A);ACP染色呈阳性(图3B);PAS染色显示大量肌纤维的肌膜下(图4黑色箭头)、肌内膜间质内(图4白色剪头)有团块状和颗粒样PAS阳性物质沉积(图3C),肌间神经束的神经束膜及神经纤维内有PAS阳性物质沉积(图5B);MGT染色可见较多散在的破碎红纤维(图3E,图5A);NADH-TR染色示肌原纤维结构正常;SDH染色偶见破碎蓝纤维及SDH强反应血管(图3F);COX染色部分肌纤维边缘COX深染;ORO染色可见肌纤维内脂滴轻度增加;Dystrophin(图3D)、Dysferlin、MHC-1等免疫组化染色均呈阴性。其父(Ⅱ7)的骨骼肌活检病理无异常发现。
2.2α-半乳糖苷酶A活性测定
结果显示,本病例(Ⅲ8)及其父亲(Ⅱ7)外周血GLA活性分别为15.27nmol/h/mg,0.33nmol/h/mg(正常值22.9~.7nmol/h/mg),本病例父亲的GLA酶活性显著降低,而本病例酶活性仅轻度降低。
2.3α-半乳糖苷酶A基因突变检测
结果显示,本病例(Ⅲ8)及其父亲(Ⅱ7)携带同一错义突变,突变位点位于GLA基因的Exon6c.G>C,编码的蛋白变化为QH,即第位氨基酸右谷氨酸转变为组氨酸,本病例为单一杂合突变,其父为半合子突变,该突变为已知致病突变[7]。
3讨论
Fabry病作为一种罕见的X连锁遗传的溶酶体贮积病,其主要的临床表现包括小纤维周围神经病,表现为以疼痛为主的肢端感觉异常、少汗或无汗;皮肤血管角质瘤、眼底血管迂曲或闭塞及角膜涡漩状混浊;蛋白尿、肾功能衰竭及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若心脏受累可出现肥厚性心肌病、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充血性心力衰竭;同时可导致扩张或狭窄性脑动脉病引发脑卒中事件[8-10];另外,Fabry病还会对患者内分泌系统产生影响[11],导致骨密度降低而影响生长发育[12-13]。
有关Fabry病的病理学研究主要还是集中于皮肤、肾脏和心脏,最典型的改变表现为血管内皮、平滑肌细胞及心肌细胞内出现大量团块样或颗粒状的以Gb3为主的中性糖鞘脂的沉积[14-15]。糖鞘脂亦可在骨骼肌肌膜下及核周沉积,也可在周细胞、肌内小动脉内皮细胞及平滑肌细胞沉积而导致动脉狭窄或扩张,从而引起肌肉的缺血及继发炎症,最终出现肌肉纤维化,但关于Fabry病引起的骨骼肌组织病理学改变的报道较少,且报道病例均为成年患者[16-17],而目前国内骨骼肌受累的Fabry病尚未见有报道。同时糖鞘脂可在神经束膜和轴索内沉积,出现有髓鞘的Aδ纤维和无髓鞘的C纤维的轴索变性或缺失,导致小纤维受累为主的周围神经病[18-19]。本病例的骨骼肌活检病理可见肌膜下、肌内膜及肌间神经束膜及神经纤维内大量PAS阳性物质(糖鞘脂)的沉积,而其父亲的骨骼肌活检病理却无阳性发现,充分说明了Fabry病的临床和病理的异质性。
另有研究表明,Fabry病可导致线粒体功能异常,使呼吸链酶活性降低[20-21]。本病例肌肉病理中出现较多的破碎红纤维、破碎蓝纤维及SDH强反应血管,也提示存在线粒体功能障碍。由此推测辅酶Q10、艾地苯醌、硫辛酸、左旋肉碱、B族维生素等线粒体营养剂可能有助于延缓Fabry病病程的进展。
4结论
Fabry病女性患者亦可早期发病,发作性肢端疼痛和肢体乏力、易疲劳等骨骼肌受累症状可以是主要临床表现。骨骼肌组织病理检查显示肌膜下及肌细胞内大量PAS阳性物质沉积,需排除Fabry病的可能,并进行GLA酶学和基因检测。不明原因的心脑血管病患者,需询问家族史及小纤维受累症状,以寻找支持Fabry病诊断的证据。
作者简介:赵玉英,副主任医师,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神经系统遗传代谢病及神经肌肉病。
通信作者:焉传祝,医院(青岛院区)副院长,神经内科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肌肉病学组组长。主要研究方向为神经肌肉病及神经系统遗传代谢病。
更多精彩内容,尽在阅读原文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