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看口腔组织病理学冲刺押题考点

21考研倒计时

03

在最美的年华做了一件最美的事,努力过便不后悔,愿时光不负,青春不负,愿大家都会收获属于自己的幸运。

近期小编整理了各科的冲刺押题考点

不敢保证百分百押中

至少多背一题多得一分,也是极好的

答案仅供参考

大家可以根据自己院校的分值进行扩充

一、名词解释

1.球间牙本质

在牙本质钙化不良时,钙质小球之间遗留一些未被钙化的间质,称为球间牙本质,其中仍有牙本质小管通过,但没有管周牙本质结构。球间牙本质主要见于牙冠部近釉质牙本质界处,沿着牙的生长线分布,大小形态不规则,其边缘呈凹形,很像许多相接球体之间的空隙.氟牙症和维生素D缺乏时球间牙本质明显增多。

2.前期牙本质

在成牙本质细胞和矿化牙本质之间总是有一层尚未矿化的牙本质存在,称为前期牙本质。

3.修复性牙本质(reparativedentin)

当牙釉质表面因磨损、酸蚀、龋等而遭受破坏时,使其深部牙本质暴露,成牙本质细胞受到程度不等的刺激,并部分发生变性。牙髓深层的未分化细胞可移向该处取代变性细胞而分化为成牙本质细胞,并与尚有功能的成牙本质细胞一起共同分泌牙本质基质,继而矿化,称修复性牙本质。

4.绞釉(gnarledenamel)

釉柱自釉牙本质界至牙表面的行程并不完全呈直线,近表面1/3较直,而内2/3弯曲,在牙切缘及牙尖处绞绕弯曲更为明显,称为绞釉。可以增强釉质对咬合力的抵抗。

5.马拉瑟上皮剩余

上皮剩余在牙周膜中,邻近牙骨质的纤维间隙中可见到小的上皮条索或上皮团,与牙根表面平行排列,也称Malassez上皮剩余。这是牙根发育期上皮根鞘残留下的上皮细胞。

6.缩余釉上皮

釉质发育完成后,成釉细胞、中间层细胞和星网状层与外釉上皮细胞结合,形成一层鳞状上皮覆盖在釉小皮上,称为缩余釉上皮。当牙萌出到口腔中,缩余釉上皮在牙颈部形成牙龈的结合上皮。

7.糜烂

糜烂为上皮浅层破坏,未侵犯上皮全层称糜烂。可由机械刺激或药物烧伤而引起,也可继发于水疱破溃后。糜烂面一般鲜红,表面平滑而湿润,可有疼痛。以后由上皮细胞增生而痊愈,并不遗留瘢痕。

8.myoepithelialcell

肌上皮细胞主要位于腺泡及闰管的外表面、腺泡和小导管的腺上皮与基膜之间。典型形态:光镜下,细胞体小,形态扁平,发出4~8支分支状突起,该突起呈放射状包绕着腺泡表面,形似篮子,故又称篮细胞(basketcell)。其胞核较大呈扁圆形,几乎占据整个细胞。

二、简答题

1.面突及其衍生组织

2.上皮异常增生的表现(新教材)

3.牙源性角化囊肿病理表现

肉眼见囊肿壁较薄,囊腔内常含有黄白色发亮的片状物或干酪样物质,有时囊液较稀薄.呈淡黄色或血性液体。与其X线表现的多样性不同,牙源性角化囊性瘤具有独特的组织学特点:

①衬里上皮为较薄的、厚度一致的复层鳞状上皮.常由5~8层细胞组成,一般无上皮钉突,上皮-纤维组织界面平坦。衬里上皮常与其下方的结缔组织囊壁分离,形成上皮下裂隙;

②上皮表面呈波浪状或皱折状,表层角化多呈不全角化;

③棘细胞层较薄,与表面角化层的移行过渡较突然,棘细胞常呈细胞内水肿;

④基底细胞层界线清楚,由柱状或立方状细胞组成,胞核着色深且远离基底膜.呈栅栏状排列;

⑤纤维性囊壁较薄,一般无炎症,但合并感染时,增厚的囊壁内有大量炎症细胞浸润,上皮可发生不规则增生,出现上皮钉突,角化消失;⑥纤维组织囊壁内有时可见微小的子囊和(或)上皮岛。

4.唾液腺肿瘤与唾液腺上皮形态学相类似的示意图(选择题)

5.牙源性肿瘤的的组织学分类

6.腺样囊性癌的临床病理表现

腺样囊性癌生长缓慢,病期较长,呈圆形或结节状,质地中等硬。由于此瘤呈浸润性生长,一般不活动,肿瘤浸润周围神经而引起疼痛和神经麻痹,成为患者就医的主要症状。光镜观察,肿瘤实质细胞主要为导管内衬上皮细胞和变异肌上皮细胞,导管内衬上皮细胞呈立方状,卵圆形,大小较一致,胞浆少,通常透明,胞核为圆形或卵圆形,较大,深染,核分裂象少见;变异肌上皮细胞呈扁平状、梭形或不规则形。这两种细胞排列成管状、筛状和实性结构,在同一肿瘤中常见到两种以上的排列方式,但以某一种为主。

根据肿瘤细胞类型和排列方式分为三种组织类型:

1.腺性(筛状)型主要特点是肿瘤细胞团块内含有筛孔状囊样腔隙,与藕的断面相似。筛孔内充满嗜酸或嗜碱性黏液样物质,不均匀,呈网状,PAS染色弱阳性,阿辛蓝染色强阳性;有的囊样腔隙内为粉染的玻璃样变性的间质,腔隙周围有基底膜样结构。电镜观察,围绕囊腔的肿瘤细胞基底面衬有吻合成网状、复层的基底板。筛状结构为此瘤最典型和最常见的结构。

2.管状型主要特点是以肿瘤细胞形成小管状或条索状结构为主。管状结构的内层衬有导管细胞,外层为肿瘤性肌上皮细胞,中央为管腔,内含PAS染色强阳性黏液。

3.实性结构

7.扁平苔藓病理特点

在黏膜的白色条纹处,上皮为不全角化层,在黏膜发红部位,则上皮表层无角化,且结缔组织内血管可有扩张充血。一般棘层增生较多,也有少数棘层萎缩。上皮钉突显示不规则延长,少数上皮钉突下端变尖呈锯齿状。基底细胞层液化、变性,因此,基底细胞排列紊乱,基底膜界限不清,基底细胞液化明显者可形成上皮下疱。黏膜固有层有密集的淋巴细胞浸润带,其浸润范围一般不达到黏膜下层。这些浸润的淋巴细胞主要是T细胞。在上皮的棘层、基底层或黏膜固有层可见圆形或卵圆形的胶样小体或称civatte小体,其直径平均为10um左右,为均质性嗜酸性,PAS染色阳性呈玫瑰红色。这种小体可能是细胞凋亡的一种产物。

8.多形性腺瘤的病理表现,生物学行为以及生物来源

肉眼观察,多呈不规则结节状。剖面多为实性,灰白色或黄色,有白色条纹,可见囊腔形成,囊腔内含透明黏液,有时可见浅蓝色透明的软骨样组织或黄色的角化物,偶见出血及钙化。肿瘤周围有厚薄不一的包膜,多数肿瘤包膜完整,但是以黏液样结构为主的肿瘤或发生于小唾液腺者包膜可不完整或无包膜。复发肿瘤多起因于手术过程中的种植,常为多灶性。

为良性肿瘤,由于包膜内常有瘤细胞侵入,近黏液样成分包膜薄、不完整或无包膜.术后容易复发。病期长的多形性腺瘤可发生恶性转化,尤其细胞成分越丰富,发生恶性转化的危险性就越高。病期在5~10年以上、直径超过4cm的多形性腺瘤,需仔细观察是否存在局灶性恶变和包膜外浸润。

多形性腺瘤来自闰管或闰管储备细胞,它既可向上皮分化,又可向肌上皮细胞分化.肿瘤性肌上皮细胞进一步形成黏液软骨样组织,从而形成了肿瘤的多形性结构。

9.成釉细胞瘤的病理变化及分型

1.滤泡型:肿瘤形成孤立性上皮岛,上皮岛中心部由多边形或多角形细胞组成,这些细胞之间彼此疏松连接,类似于成釉器的星网状层,上皮岛周边围绕一层立方状或柱状细胞,类似于成釉细胞或前成釉细胞。细胞核呈栅栏状排列并远离基底膜,即极性倒置。上皮岛中央的星网状区常发生囊性变,形成小囊腔,囊腔增大时周边部细胞可被压成扁平状。滤泡之间的肿瘤间质为疏松结缔组织。

2.丛状型:肿瘤上皮增殖呈网状连结的上皮条索,其周边部位是一层立方或柱状细胞,被周边细胞包围的中心部细胞类似于星网状层细胞,但其含量较滤泡型者少。这型肿瘤发生囊性变是在肿瘤间质内,而不是上皮内囊性变。

3.棘皮瘤型:是指肿瘤上皮岛内呈现广泛的鳞状化生,有时见角化珠形成。常出现在滤泡型成和细胞肿瘤内。

4.颗粒细胞型:细胞有时还可发生颗粒样变性,颗粒细胞可部分或全部取代肿瘤的星网状细胞。颗粒细胞大,呈立方状、柱状或圆形。其胞浆丰富,充满嗜酸性颗粒,在超微结构和组织化学上类似于溶酶体。

5.基底细胞型:肿瘤上皮密集成闭或呈树枝状,细胞小而一致,缺乏星网状细胞分化。较少见,需与基底细胞癌和颌骨内腺样囊性癌相鉴别。

6.角化成釉细胞瘤:是一种罕见的组织学亚型,肿瘤内出现广泛角化。镜下肿瘤由多个充满角化物的微小囊肿构成,衬里上皮以不全角化为主,并伴有乳头状增生,因此又称为乳头状角化成釉细胞瘤。(考过名词解释)

10.白斑的病理表现

白斑的组织病理学诊断主要有两方面:一为上皮良性过角化;另一为上皮伴有异常增生的白斑,属于癌前病变,上皮异常增生的程度不同,预示其恶变危险也不同。

白斑的主要病理表现为:上皮增生,有过度正角化或过度不全角化,或两者同时出现为混合角化。上皮单纯性增生为良性病变,主要表现为上皮过度正角化,上皮粒层明显和棘层增生,没有非典型细胞。上皮钉突可伸长且变粗,但仍整齐且基底膜清晰。固有层和黏膜下层有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

重度异常增生实际上就是原位癌,其上皮层内细胞发生恶变,但基底膜尚完整,未侵犯结缔组织。亦常可见到异常增生与浸润癌同时存在。

此外,从组织学上观察表明,当白斑癌变时,其上皮表层的角化呈现为过度不全角化层,过度不全角化病损通常较过度正角化病损的上皮要厚。非均质型白斑常与上皮异常增生、原位癌或鳞状细胞癌相关

往期押题内容:牙体牙髓病学冲刺押题考点口腔正畸学冲刺押题考点口腔修复学冲刺押题考点口腔颌面外科学冲刺押题考点口腔解剖生理学冲刺押题考点整理不易,点击在看呦~你们的鼓励是我们前进的动力本文禁止二传二改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ocmqc.com/wacs/12409.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