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因:最主要的是冠心病,其次是高血压。
(1)心肌收缩力减弱:冠心病、心肌炎和各种类型的原发性或继发性心肌病等。
(2)后负荷增加(压力负荷):高血压、主动脉瓣狭窄、肺动脉高压和肺动脉瓣狭窄等。
(3)前负荷增加(容量负荷):二尖瓣反流、主动脉瓣反流、房间隔缺损和代谢需求增加的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动静脉瘘)。
二、诱因
(1)感染:{{吸道感染}}是最常见、最重要的诱因,感染性心内膜炎也不少见。
(2)心律失常:{{房颤}}是最重要的诱因
(3)血容量増加。
(4)治疗不当:如不恰当地停用利尿药物或降血压药等。
(5)过度体力消耗或情绪激动。
(6)原有心脏病变加重或并发其他疾病:如冠心病发生心肌梗死,风湿性心瓣膜病出现风湿活动,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或贫血等。
三、心力衰竭临床表现
四、心功能分级
1.Killip分级(急性心肌梗死用)
I级:无心力衰竭的临床症状与体征。
Ⅱ级:有心力衰竭的临床症状与体征。肺部50%以下肺野湿性啰音,心脏第三心音奔马律。
Ⅲ级:严重的心力衰竭临床症状与体征。严重肺水肿,肺部50%以上肺野湿性啰音。
IV级:心源性休克。
2.NYHA分级(非急性心肌梗死)
Ⅰ级:心脏病病人日常活动量不受限制,一般活动不引起乏力、呼吸困难等心衰症状。
Ⅱ级:心脏病病人体力活动轻度受限,休息时无自觉症状,一般活动下可出现心衰症状。
Ⅲ级:心脏病病人体力活动明显受限,低于平时一般活动即引起心衰症状。
IV级:心脏病病人不能从事任何体力活动,休息状态下也存在心衰症状,活动后加重。这种分级方案的优点是简便易行,但缺点是仅凭病人的主观感受和(或)医生的主观评价,短时间内变化的可能性较大,病人个体间的差异也较大。
3.按心力衰竭发展阶段分级
A期:前心衰阶段:病人存在心衰髙危因素,但目前尚无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也无心衰的症状和(或)体征。包括髙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和肥胖、代谢综合征等最终可累及心脏的疾病以及应用心脏毒性药物史、酗酒史、风湿热史或心肌病家族史等。
B期:前临床心衰阶段:病人无心衰的症状和(或)体征,但已出现心脏结构改变,如左心室肥厚、无症状瓣膜性心脏病、既往心肌梗死史等。
C期:临床心衰阶段:病人已有心脏结构改变,既往或目前有心衰的症状和(或)体征。
D期:难治性终末期心衰阶段:病人虽经严格优化内科治疗,但休息时仍有症状,常伴心源性恶病质,须反复长期住院。
心衰分期全面评价了病情进展阶段,提出对不同阶段进行相应的治疗。通过治疗只能延缓而不可能逆转病情进展。
四、病理生理
1.心力衰竭的代偿(1)心脏局部:心腔扩张、心肌肥厚和心率增加。(2)全身:Frank-Starling机制;神经体液的激活的关键系统:交感神经系统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2.心室重构:是导致心力衰竭发生发展的基本机制。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