脐疗,又称隔药灸脐法,是一种古老而有效的传统中医治疗方法。此方法将药末置于肚脐上,并用小艾炷连续施灸,可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疾病,如抗衰老、增强免疫力、治疗妇科病、痛经、不孕不育、腹泻、便秘等,效果良好。由于疗效可靠,安全无痛苦,越来越多的患者选择通过脐疗来防病治病。笔者有幸跟从导师在门诊上学习已近三年时间,接触了不少内、外、妇、儿科的临床疾病,通过脐疗及针药并用的方法多能得到满意的疗效。近年亦有不少癌症中晚期的患者选择了脐疗,疗效颇为显著。
那么脐疗是如何作用人体,调整人体气血,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呢?
前期我们分享了对脐疗的应用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的高树中教授对脐疗的阐述,重点探讨了脐对元气调整的作用机制。今天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说明一下脐疗是如何调整人体的元气,调节人体气血,使阴阳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作用。
1.1神奇的肚脐—神阙穴
肚脐,是人体的一个穴位,叫神阙穴,(光听名字是不是就觉得这个穴位很不一般)。神阙穴是十二经络之枢纽,经气所汇总之处,是人体阴阳、气机升降的交点。(如《素问·六微旨大论》中云“天枢之上,天气主之;天枢之下,地气主之;气交之分,人气从之,万物由之,此之谓也”)天枢也是人体的一个穴位,在肚脐旁边,与肚脐相平。有学者曾用仪器将人体的结缔组织度无死角层层扫描后发现,人体全身的结缔组织形成一个周密的网络,就像一个丝瓜的完整的丝瓜络,而这个丝瓜的蒂就位于肚脐。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肚脐就是人体非常重要的一个交通中转站,人体任何一个地方出现问题,我们都可以从中转站派出一个管理员去指定的地方解决问题。
此外,在胎儿期,脐带就是胎儿与母体之间进行信息与能量交换的重要途径,胎儿在母体维持正常生理活动所需的全部营养物质皆是通过脐带来传送。这说明在人体生命早期,脐就是调节人体各种生理功能的重要结构。因此古人称脐为“命蒂”。虽然胎儿自然分娩后,脐带脱落,不再像原来的形式存在,但脐部仍然具有调节人体五脏六腑及各种生理功能的潜能。
1.2神通广大的全息理论
全息理论是一种规律,其核心思想是:宇宙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各部分之间紧密关联的整体,任何一个部分都包含整体的信息。全息理论的内容非常大,今天我们先简单的了解一下。全息理论简而言之就是“局部包含整体的信息”。这种现象在人体与自然界中广泛存在。比如,大家有没有想过,人为什么有五个手指五个脚趾,为什么许多人的小脚趾的趾甲是两瓣的,为什么有的人一出生有六个手指呢?为什么老虎的爪子是五个,小鸡小鸭的爪子是三个呢?为什么人要长两个眼睛两个耳朵,一个鼻子两个鼻孔,一张嘴巴一个舌头,而且舌头可以伸缩,眼睛往往一大一小,耳朵往往一高一低呢?为什么苹果是圆的,桃子是尖的呢?这些看似平常的现象,背后却隐藏着神奇的规律。
规律只能被发现,不能被创造。这些现象都可以用全息规律来解释:人的四肢和头部,加起来是五个,所以就有五个手指五个脚趾,其中大拇指和大脚趾对应头部,所以临床上中风的病人,只要大拇指能活动,说明脑部的病情较轻,偏瘫的预后就好,反之预后不良。至于小脚趾趾甲是两瓣的,是因为最小的那一瓣对应人体退化的尾巴。小脚趾对应的是腰骶部,这也是为什么此处的至阴穴能矫正胎位的原因之一。(高树中《一针疗法》)中医理论认为,肝开窍于目,心开窍于舌,脾开窍于口,肺开窍于鼻,肾开窍于耳。“局部包含整体的信息”,因此,目舌口鼻耳就是肝心脾肺肾的缩影,肝有两叶,一大一小,肾也有两个,一高一低,所以人的眼睛也一大一小,耳朵一高一低,心脏是可以收缩舒张的,永不止息,所以舌头也是可以伸缩且最灵活……在人体中有很多这种小缩影,我们叫做“全息胚”,最为大家所熟知的就是人的耳朵,大家都知道耳朵的形状就是一个倒置的胚胎,我们只要知道其中的位置分别对应了人体哪一个更宏观一点的部位,就可以用耳穴来治疗人体的各种疾病。在人体中这种“全息胚”有很多,比如头面部,舌头,寸口(中医把脉的部位),手,脚,胳膊,等等。中医用望闻问切来诊断疾病,其中望和切也是利用的全息规律(局部包含整体的信息),且凡是能用来诊断疾病的部位也可以用来治疗疾病。
说了这么多,还有一个重要的“全息胚”没有说,它就是人体的肚脐周围。肚脐周围对应着人体的五脏六腑,如脐左、上、中、右、下分别对应了五脏中的肝、心、脾、肺、肾。这一对应在《难经?十六难》早已有了详细的记载。如“假令得肝脉……其内证脐左有动气,按之牢若痛……有是者,肝也,无是者,非也”“假令得心脉……其内证脐上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假令得脾脉……其内证当脐上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假令得肺脉……其内证脐右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假令得肾脉……其内证脐下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原文清晰的论述了肚脐及其周围与人体五脏的全息对应关系。这一理论,又从某种程度上解释了肚脐是人体的一个太极的缩影,肝在左,肺在右,左升右降,心在上,肾在下,心肾相交,水火既济,脾胃在正中央,坐镇中州,中土斡旋,调节阴阳气机的变化,分清浊而理阴阳。这就是为什么脐疗能治疗多种疾病且疗效显著。
1.3流传千古的艾灸疗法
艾灸自古以来就是一种极为重要的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方法,早在《灵枢?官能篇》就有记载“针所不为,灸之所宜”,从某种程度上说明古代医家认为艾灸的治疗效果甚至要大于针刺的调节作用。再如《扁鹊心书》中记载“保命之法,灼艾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明确说明艾灸在治疗重大疾病的作用和地位。《本草从新》中亦有艾灸能“除百病”的说明,并指出艾灸尤善治疗虚寒性疾病。《本草纲目》称“艾叶纯阳也,可取太阳真火,可回垂绝元阳,灸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起沉疴之人为康泰,其功亦大矣”。艾灸作为祖国医学的临床治疗与保健防病的常用方法之一,其临床疗效得到广泛的认可。艾灸的独优势在于它的“温热”刺激。通过艾灸独特的温热渗透作用,使人体血脉通调,气血流通,经络通畅。现代研究表明,艾灸能提升白细胞、巨噬细胞及NK细胞(自然杀伤细胞)的活性水平,从而增强人体的免疫力,达到抗病及强身保健的作用。(哇~好厉害的样子~)
1.4药物及综合作用
脐疗药物药味以辛、甘、苦为主,其中辛味药占绝大多数,且外治用药多以生香猛温为主,以调达血脉,条畅气机,在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理瀹骈文》对外治法的用药特点有精辟的论述“膏中用药味,必得通经走络、开窍透骨、拔病外出之品为引”所以冰片、麝香、薄荷作为天然透皮促进剂,常在脐疗组方中配伍使用,以引药力直达病所,起效迅速。脐疗是通过药物和艾灸的综合刺激作用以激发脐处(即神阙穴)气血运行,疏通经络,调节人体阴阳与脏腑功能,以防病治病的一种外治疗法,是一种可靠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脐疗早在殷商时期的《万病回春》中就有明确的记载,彭祖用此方法来保健治病,延年益寿,疗效显著,并指出隔药灸脐能使“百脉和畅,毛窍皆通,上至泥丸,下至涌泉”。(相传彭祖活了岁,脐疗功不可没哦~)
结合临床观察与思考,笔者认为,脐疗能够治疗各种疾病且疗效显著的根本原因是,脐疗贴作用于神阙穴这一神奇的穴位,加上药物的引导调节作用,调动了人体自身的防病治病系统,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人体中自有大药,脐疗就是通过调动人体的大药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气机升降出入,从而影响人整体的气候、水、土、阳光,最终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发热是儿科门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由自限性病毒感染引起的,也有一部分是由严重的细菌感染引起的,还有相当一部分儿童经过详细的诊断后依旧找不到原因的,最终很难鉴别清,是单纯的病毒感染还是致命的细菌感染。
不仅如此,更重要的是,在发热的过程中会有一小部分孩子发生严重状态,而热性惊厥就是最常见的严重状态之一,不论是单纯性的还是复杂性的,表现出来的都是令人担忧的紧急状况!正是基于这样的缘由,不论是大夫还是家长对发热都不敢掉以轻心!
多少年来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在医生和家长中间流传:当体温得不到及时下降就会导致热性惊厥的发生。所以包括医生在内,普遍认为每当体温超过38.5℃以上时要尽快服用退热药降温。所以三十年来,每一个发热的孩子我都会叮嘱家长注意监测体温的变化防止抽风的发生。不仅如此,我还告诉家长每当体温超过摄氏38.5℃时都要尽快服用退热药,若服药后体温下降慢,还建议家长有条件的可以洗温水浴帮助降温。
去年四月底我们国家出台了《中国0-5岁儿童病因不明急性发热诊断和处理若干问题循证指南》,最近我也有幸听了相关专家讲座的年5月版英国的《Nice儿童发热指南(5岁以下)》和《热性惊厥的处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医院马学梅),知道了退热和防止抽风的新观念,可以说有一些颠覆性的变化。
首先,退热药并不能预防热性惊厥,也不可作预防性应用。所以也不主张体温三十八度五以上就积极给孩子服用退热药。
第二,退热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孩子的舒适度。当孩子体温已超过三十八度五,精神仍然非常好,没有不适表现时,是不需要用退热的;当孩子体温并未达到三十八度五,可精神不佳,有疲惫、疼痛等不适感时,可给予及时服用退热药;当服用退热药后并未改善孩子的不适时,就应考虑换用其他药物。不能只是为了退热而服用退热药。
第三,当孩子的体温增高引起家长过度焦虑时,也作为一个应用退热药的因素,要加以考虑。
第四,物理降温(温水擦浴或者冰敷、酒精擦身等)不再推荐应用。温水擦浴虽会有助于体温下降,却会增加孩子的不适,所以建议不用最好;冰敷并不能降温,还会引起寒颤、鸡皮疙瘩、哭闹等新的不适,也不推荐使用;酒精擦浴更有很多问题也不推荐使用。
第五,发热儿童不应不穿衣服,也不应穿衣服过多。
第六,不能用发热的高度和发热的持续时间来判断病情的危重程度。也不能根据应用退热药后体温下降的快慢和程度来判断疾病的危重程度。要根据年龄,结合精神反应、呼吸、心率、血压、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和外周经皮血氧饱和度,有无咳嗽、吐泻、皮疹等伴随症状来综合判断。
1.六月龄以上儿童请勿单独使用体温的高低这一标准来鉴别危重。
2.发现3-6月龄儿童体温摄氏39度或以上时则可判断至少中危。
3.发现3月龄以下儿童体温为摄氏38度或以上时则可判断高危。
4.发热患儿存在心动过速则可判断至少中危。
鉴别心动过速的标准:
年龄心率
小于12月龄大于次/分
1-2岁大于次/分
2-5岁大于次/分
5.请勿使用发热持续时间来判断危重程度,但发热至少5天以上应考虑川崎病。
第七,糖皮质激素不能作为退热剂用于儿童退热。
第八,退热药仍首推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只是建议每次疾病过程中选用一种就行,不推荐两者交替应用或联合应用。两者联合或交替应用退热效果比单用一种要好,但孩子的舒适度低,所以不推荐使用。两者的退热效果和安全性相似。对乙酰氨基酚大于等于两个月的婴儿即可应用,当体温超过摄氏三十八度二或者因发热引起不适时即可按每公斤体重每次15毫克服用,两次退热药之间要间隔6小时。大于等于六个月的婴幼儿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均可选用,布洛芬按每公斤体重每次10毫克用量,两次退热药之间要间隔6-8小时。
第九,热性惊厥绝大多数预后良好,目前尚未发现导致儿童智力下降、学业成绩不良或者神经认知以及行为异常的。动物实验已经证明,高热诱导幼鼠发生热性惊厥后,测试并未发现明显的认知和行为缺陷。研究表明首次发生热性惊厥的孩子有2-7.5%的将来会发生癫痫。预防用药可减少热性惊厥的复发,但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高达30%,同时尚无证据表明,预防用药能减少远期癫痫的发生率。所以目前欧美国家关于热性惊厥的指南,并不推荐预防用药,不论短期用药还是长期用药。可临床上确实有一部分孩子每次发热都会发生惊厥,家长非常紧张,坐卧不安,对于这类孩子以及已经发生过5次以上,或者每次发作持续时间都超过15分钟以上的,或者每次发热发生两次或两次以上的,在和家长充分沟通的情况下,可选择性地在孩子发烧期间预防性地服用安定,按每天每公斤体重1毫克,分三次服用,服用时间为2-3天;或者服用至体温恢复正常再停用。因发作多是在发热的头24小时内发生,也有主张只在发热初期的24小时内服用或直肠注入的。若这种短期用药预防效果不好的,还可以长期口服苯巴比妥或者丙戊酸钠预防,用药时间为1-2年。需要强调的仍是这种预防只能阻止热性惊厥的复发,并不能降低远期癫痫的发生率。所以要充分权衡利弊。
第十,我国的指南中有如下说明:“推荐意见和推荐强度基于有相对普遍指导意义的证据,临床医生不可拘泥于指南的推荐意见和推荐强度,对急性发热的个体儿童进行诊断和处理。”。Nice指南中则强调发热时“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
作为一名基层医生,对上述的理念还需要在今后的医疗实践中再摸索和体验。为了孩子,也要设法多向家长宣教,多和家长沟通,争取家长的积极配合。
▼
孩子痛苦怎么办?
▼
绿色疗法解心烦
▼
中药脐贴+直肠给药目前全国有三亿儿童,约占我国人口的1/4。对于他们用药的安全有效,颇受众人白癲风最有效治疗偏方中科医院专家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