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加微创我院在介入三尖瓣治疗领域再获重

                            

近日,医院心外科成功完成全球首例Lux-ValvePlus静脉入路经导管三尖瓣置换系统救治性临床试验,标志着我国自主研发的介入三尖瓣置换系统正式进入外周血管入路时代,进一步确立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领先地位。

三尖瓣瓣膜病是最常见的心脏疾病之一,因起病隐匿,初期临床症状得不到重视而被称为“被遗忘的瓣膜”。临床上三尖瓣返流较狭窄更为常见,且这类患者数量庞大。由于三尖瓣无法完全关闭,导致心脏收缩期血液从右心室倒流至右心房。长期来看,三尖瓣返流会导致心力衰竭,症状包括外周水肿、腹水及肝部病变。

▲患者术前CT重建显示扩大的三尖瓣环

本例患者为54岁女性,16年前因“风湿性心脏病”接受了二尖瓣机械瓣置换术,3年前开始出现下肢水肿、腹胀、纳差等症状,经医院检查诊断为“二尖瓣置换术后,三尖瓣重度关闭不全、房颤”,后长期接受利尿剂等药物治疗,但治疗效果越来越差,长期三尖瓣关闭不全导致消化道功能减退,出现严重营养不良,体重仅为43kg。

▲患者术前超声显示三尖瓣极重度反流

经心脏彩超检查后发现,二尖瓣置换术后机械瓣功能正常,但三尖瓣重度关闭不全(瞬时反流量ml),同时左房、右心增大。术前胸部X光检查和心脏CT显示,患者左右心房重度扩张,心脏几乎充满了整个胸腔;扩张的三尖瓣环呈极不规则的扁圆形。

医院瓣膜病介入治疗团队评估后认为,患者病情重、体质弱,不适宜接受传统体外循环下三尖瓣外科手术,同时由于右心房巨大,与右侧胸壁无间隙,亦不适宜接受右心房入路经导管植入Lux-Valve。最后,团队专家评价结果建议患者接受Lux-ValvePlus静脉入路经导管三尖瓣置换系统治疗。

▲术中影像

手术中患者全麻,输送器通过右侧颈内静脉,小心进入右心房。通过输送器横向调弯、整体前移等动作,将瓣膜送入三尖瓣环。在X光透视和4D食道超声共同指引下,将瓣膜释放到位,并通过瓣膜轴向旋转等微调动作,最大限度消除瓣周反流。最后通过室间隔铆钉针固定瓣膜,完成植入。

▲术后超声

术后,右房平均压明显下降,从术前的20mmHg降至术后即刻的13mmHg,食道超声检查提示无明显瓣周反流,手术成功!

术后4小时,患者拔除气管插管,第二天即下床活动,充分体现了静脉入路TTVR(经导管三尖瓣置换)更加微创的显著优点。该患者已于术后第10日顺利出院。

“介入瓣技术的发展是要不断向微创化、外周入路化进步的。”Lux-Valve的主要发明人、医院心外科介入瓣团队陆方林教授术后表示,“第一代Lux-Valve装置已经为很多无法耐受传统体外循环手术的患者带来了福音,但它还需要在患者胸壁上做一个切口,还是有一定创伤的。这次的第二代产品Lux-ValvePlus,我们是‘炮换鸟枪’了,装置更纤细、更精密,不需要打开患者的胸腔就能完成三尖瓣置换这样的复杂手术,将会为更多的患者造福!”

医院心外科介入瓣团队在徐志云、陆方林教授带领下,始终走在经导管三尖瓣置换新技术研发的国际前沿。年自主研发的Lux-Valve人造瓣膜,是国际上第一款“非径向支撑力依赖”的介入三尖瓣装置,已于年8月完成例确证性临床试验入组工作,有望成为国际上第一款市场化的经导管三尖瓣置换产品。

此次救治性临床试验采用的Lux-ValvePlus系统是Lux-Valve系列产品的第二代。经颈静脉入路使得该系列产品朝着更加微创化、介入化的方向迈进了一大步;设计精巧的输送器能够完成经右心房入路的全部动作,保证了瓣膜植入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主管|海军医院政治工作处

监制:李晋宇

编审:冯瑾

原标题:《更加微创!我院在介入三尖瓣治疗领域再获重要进展——成功完成世界首例“Lux-ValvePlus”静脉入路经导管三尖瓣置换手术》

    


转载请注明:http://www.ocmqc.com/ways/14522.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