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红鳍鲌:鲤科英文名:CultererythropterusBasilewsl俗称:短尾鲌、黄掌皮体扁,自胸鳍基部至肛门有明显的腹棱。口上位,下颅上翘。背鳍具粗壮的硬刺。生殖期间雄鱼头部出现珠星。栖息于湖泊水草茂盛处或江河缓流区,幼鱼喜集群在浅水区觅食。肉食性,主要捕食小鱼,亦食无脊椎动物。产卵期5~7月,在静水湖泊中繁殖,卵粘附于水草上。小型鱼类,常见体长~毫米,最长达毫米。分布极广,全国主要水系均产。82.银飘鱼:鲤科英文名:PseudoleubucaSinensisBleeker俗称:马连刀、蓝刀皮、薄餐体极扁薄。腹棱自颊部直至肛门。鳃耙12~16。侧线在胸鳍上方陡然向下弯折,侧线鳞62~74。背鳍无硬刺,位于腹鳍之后。上方。臀鳍条3,20~26。喜集群于浅水区的水面游动,行动迅速,飘忽不定,故有“飘鱼”之称。杂食性,食昆虫、虾、高等植物碎屑。产卵期在5~6月,繁殖力强,数量较多。小型鱼类,一般体长为~毫米,最长可达毫米。分布广,从华南到华北均产。83.寡鳞飘鱼:鲤科英文名:PseudOlaubucaengraulis(Nichols)俗称:蓝片子体形似银飘鱼。腹棱自胸鳍基部直达肛门。鳃耙9~13。侧线在胸鳍上方缓慢下弯,侧线鳞46~55。背鳍无硬刺,位于腹鳍之后上方。臀鳍条3,17~21。小型鱼类。杂食。5~6月在江河中产漂流性卵。在江河较湖泊为多。分布于黄河,长江等水系。84.三角鲂:鲤科英文名:Megalobramaterminalis(Richardson)俗称:三角鳊、乌鳊体高,侧扁,呈菱形,头小。腹棱自腹鳍至肛门。上下颌角质发达。背鳍硬刺较长,长度大于头长。尾柄氏与高相等。鳔3室,前室最大。生活于水体中、下层,尤喜栖息在多岩石的区域。杂食,主食水生植物和淡水壳菜。3龄成熟,体重2市斤左右。生殖季节4~6月,在江河流水中产卵,卵粘附于砾石上。生长较快,个体较大,最大可长到10市斤左右。肉味鲜美,富含脂肪,为上等食用鱼。浙江杭州一带有捕捞幼鱼用于池塘饲养的习惯。分布广,全国各主要水系均产。85.团头鲂:鲤科英文名:MegalobramaamblvcephaiaYih俗称:团头鲂体高,侧扁。腹棱自腹鳍至肛门。上下颌角质较薄。背鳍刺较短,其长度不及头长。尾柄高大于长鳔3中,中室最大。生殖季节雌雄体。上均具珠星,雄鱼第1根胸鳍条肥厚,略呈波浪形弯曲。适应于静水环境,通常在湖泊水草丛生的区域栖息。草食性。雌鱼2龄成熟,体重1市斤左右。产卵期5~6月,产卵场一般具一定流水,静水中也能繁殖卵附着在水草或其他物体上。中型鱼类,最大达6市斤。生长较快,肉味腴美。含肉量多,深受群众欢迎,是一种优良的养殖鱼。自古闻名的武昌鱼,乃泛指鲂和鳊而言,但目前普遍饲养的武昌鱼,主要是团头鲂。原产于长江中游的湖泊,以湖北省梁子湖所产为最著。86.长体鲂:鲤科英文名:MegalobramaelongataHuangetZhang长体比鲂属其他种为低。眼径小于吻长,头长为眼径的4.3~4.6倍。侧线鳞56~61。背鳍最后一枚硬刺和最长分枝鳍条均短于头长。此鱼发现于长江上游。87.四川华鳊:鲤科英文名:SinibramachangiChang体较高,侧扁。鳃耙9。侧线鳞52~54。背鳍硬刺粗短,最长分枝鳍条显著小于头长。背鳍起点位于腹鳍起点的后上方。臀鳍条3,18。个体不大,常见体长60~毫米。分布于长江上游。88.蒙古红鲌:鲤科英文名:Erythrocultermongolicus(Basilewsky)俗称:红梢子、尖头红梢、红尾巴头稍尖,口向上倾斜。侧线鳞73~79。背鳍具光滑硬刺。臀鳍条3,18~22。生殖季节雄鱼头部及胸鳍布有珠星。中上层鱼类,生活于水流缓慢的河湾、湖泊。性凶猛,捕食小鱼和虾,1.5市斤重的个体可吞食4寸左右的鲢、鳙鱼种。5~7月在流水中产卵。卵粘附在石块或其他物体上。中型鱼类,最大达6市斤,常见者为0.5~1.5市斤。天然产量较大,渔业上有一定地位。分布于全国各主要水系。89.翘嘴红鲌:鲤科英文名:Erythroculterilisaeformis(Bleeker)俗称:翘壳、翘嘴餐体侧扁,头背面平直。口上位,下颌坚厚,上翘,竖于口前。眼大。鳞小,侧线鳞80~93。背鳍具强大而光滑的硬刺。臀鳍条3,21~25。生活在敞水区的中上层,行动迅速,善跳跃。性凶猛,捕食其他鱼类,体重1市斤的个体能吞食4寸左右的鲢、鳙鱼种。6~7月产卵.产卵场多在近岸水区,卵粘附在水生植物的茎、叶上。生长迅速,体型较大,最大者重达20~30市斤,常见为4~5市斤。天然水体渔获物中占比重较大。分布于全国各主要水系。90.青梢红鲌:鲤科俗称:青梢子、青餐头后背部稍隆起。下颌突出于上颌的前方,口斜裂。侧线鳞64~71。胸鳍未端达到或超过腹鳍起点。臀鳍条3,23~29。栖息于静水湖泊的中上层。肉食性,主食小虾。生殖季节,以5月最盛,在水草丛生的湖汉或河湾中产卵,卵粘附于水草上。个体不大,最大1市斤左右。分布于全国各主要水系。91.拟尖头红鲌鲤科俗称:鸭嘴红梢头小,尖长,头背面稍扁平,头后背部显著隆起。口向上倾斜。背鳍硬刺光滑。臀鳍条3,23~26。多栖居于流水或大水面静水体中。肉食,以小鱼和虾为主。5~6月产卵。个体较大,最重达6市斤以上,但数量较少。分布于长江水系。92.短臀近红鲌:鲤科俗称:麻尖口亚上位。眼较小,吻长大于眼径。侧线鳞60~64。背鳍起点位于吻端与尾鳍基部的中点。胸鳍未端不达腹鳍。臀鳍条3,17~22。适应于流水环境,数量不多。分布在长江上游。93.黑尾近红鲌:鲤科俗称:高尖口端位,下颌比上颌稍长。眼较小,吻长大于眼径。侧线鳞65~70。背鳍起点至吻端较至尾鳍基为近。胸鳍未端达到或超过腹鳍其部。臀鳍条3,23~28。中上层包类,主食小鱼。个体个大,常见者体长~毫米。数量不多。分布于长江上游。94.高体近红鲌:鲤科俗称:大眼刁、圆大眼口端位,下颌较上颌稍长。眼大,吻长与眼径相等。侧线鳞57~63。背鳍起点位于吻端与尾鳍基部的中点。胸鳍未端不达腹鳍基部。臀鳍条3,21~25。个体不大,一般体长为~2m毫米。3~4月产卵。天然数量个多。分布于长江山上游。95.四川半餐:鲤科体较扁薄。自腹鳍基部至肛门具腹棱。口端位。下颌前端中央有丘突与上颌前端中央的凹陷相嵌合。侧线鳞50~55,侧线在胸鳍上方急剧向下弯折。背鳍无硬刺。臀鳍条3,11~13。中上层鱼类。个体小,一般体长为60~毫米,数量不多。分布于长江、珠江水系。96.黄尾鲴:鲤科俗称:黄尾、黄片、黄姑子、黄尾刁口小,下位,横裂,下颌具角质边缘。下咽齿3行。鳃耙47~51。侧线鳞63~68。腹部在肛门前方有不明显的腹棱。生活在江河、湖泊的底层。以下颌角质边缘刮食底层着生藻类和高等植物碎屑。2年性成熟,4~6月产卵。生殖季节亲鱼群集溯游到浅滩处产卵,卵粘性。最大长毫米,一般2年鱼约毫米。天然产量较丰富。分布于黄河以南各水系。97.银鲴:鲤科俗称:密鲴、银鲹、刁子口小,下位,横裂,下颌具角质边缘。下咽齿3行,鳃耙38~45。侧线鳞53~64。腹部在肛门前方具不明显的腹棱。栖息于江、湖的中下层。刮食着生藻类和高等植物碎屑。2年鱼可达性成熟,4~6月在流水中产卵,卵漂流性。天然产量大,尤以江河中上游的数量更多。分布于全国各主要水系。98.细鳞斜颌鲴:鲤科俗称:沙姑子、黄片口下位,略呈弧形,下颌有较发达的角质边缘。下咽齿3行。鳃耙39~48。侧线鳞74~84。自腹鳍基部至肛门问有明显的腹梭。在江河、湖泊和水库等不同环境均能生活。以着生藻类及水生高等植物碎屑为食。一般2年鱼可达性成熟,繁殖力强,4~6月产卵,集群溯河至水流湍急的砾行滩产卵。卵粘性。在蛔类中个体最大,可长达6中斤。生长较快,2年能长至1市斤左右。现已成为一个新的养殖对象。分布于全同各主要水系。99.圆吻鲴:鲤科俗称:青片、扁鱼体略侧扁。腹部圆,无腹棱。吻钝,向前突出。口极宽,横裂,下颌具锐利而发达的角质边缘。下咽齿2行。侧线鳞72~82。栖息于江、河的中下层,刮食石上着生藻类和植物碎片。是一种很好的养殖品种,在我国有二、三百年养殖历史,与家鱼混养可提高产量。分布于长江以南各水系。.逆鱼:鲤科俗称:刺鳊、扁脖子口小,下位,横裂;下颌角质边缘不发达。眼径与吻长相等。下咽齿l行。侧线鳞41~50。自腹鳍基部至肛门有明显的腹棱。常见小型鱼类,喜群集逆水溯游。以藻类为主要食物。5~6月产卵,卵漂流性,产于急流溪河中。个体小,繁殖快,数量较多。分布于长江水系。.鲢:鲤科俗称:白噬、鲢子、扁鱼、白鲢头大,吻钝圆,口宽;眼位于头侧下半部,眼间距宽。鳃耙特化,彼此联合成多孔的膜质片,有螺旋形的鳃上器。鳞细小。胸鳍未端不达腹鳍基部。腹部狭窄,自喉部至肛门有发达的腹棱。是我国著名的四大家色之一,适宜于湖泊、水库放养,天然产量也很高。活动于水的中、上层,性活泼,遇惊后即跳跃出水。4月下旬水温达18C以卜时,江水上涨或流速加剧时间开始产卵,产卵期持续到7月上旬。受精卵吸水膨胀,随水漂流孵化,生长快,从2年到3年鱼体重可由2市斤增长到8市斤。池塘养殖第二年即可上市。最大个体重达40~50市斤。分布于全国各主要水系。.鳙:鲤科俗称:花鲢、胖头鱼头很大,几乎占身体长度的1/3。吻宽,口大。眼位于头侧下半部、,鳃耙呈页状,但不联合。具螺旋形的鳃上器。鳞细小。胸鳍未端超过腹鳍基部。自腹鳍至肛门有狭窄的腹棱。活动于水的中上层,性较温和,行动迟缓。以浮游动物力食。在长江4年达性成熟。4~7月,当水温在18C以上、江中涨水时产卵,卵漂流性。生长迅速,1年鱼体重1~2市斤,一般3年鱼可长到10多市斤。个体大,最大达70~80市斤。天然产量较高,为重要纤济鱼类,也是我国优良的养殖鱼类。分布十全国各主要水系。.刺鲃:鲤科俗称:青棍、黄娟鱼、军鱼体稍呈圆筒形。吻较圆钝,须之对。鳞大,侧线鳞川~26。背鳍无硬刺,在背鳍起点处有“平卧向前的尖刺,埋于皮内。中下层鱼类。喜生活于水流较急、砾石底质、水色清澈的江河中。杂食性,食水生昆虫、高等植物碎屑等。在水流湍急的江段产卵。最大个体可长至12中斤。肉鲜嫩,可作为山谷水库的驯化收养对象。分布于长江以南各水系。.中华倒刺鲃:鲤科俗称:青波、乌鳞体略侧扁。触须2对,侧线鳞29~34。背鳍具带锯齿的硬刺,其起点在腹鳍起点的前上方。在背鳍起点处向前有一平卧的倒刺,埋于皮内。一股栖息于底质多石的流水中,冬子在深坑岩穴中越冬,寺季进入交流或上游。杂食什,以摄食着生的丝状藻类和水(高等植物碎片为主。4~6月在水流湍急的江河底部产卵。个体较大。最人可达10多市斤。生长尚快,家养条件下,七年可长至半市斤。肉质肥嫩,在山区河流内产量均较高,是一种重要的经济鱼类。分布于长江上游。.鲈鲤:鲤科英文名:Percocyprispingipingi(Tchang)俗称:花鱼、江鳁、江鲤、青脖头长,吻较尖。口大,斜裂,下颌向前突出。须2对。鳃孔大。背鳍硬刺后缘具细锯齿。生活于江河中、上层。性凶猛,吞食其他鱼类。最重可达10余市斤,常见为1~2市斤,肉质较佳。分布于长江上游、西江及南盘江。.带半刺厚唇鱼:鲤科英文名:Acrossocheilius(Lissochilichthys)hemispinuscinctus(Lin)头前部略尖。口下位。唇厚,下唇两侧瓣互相接近,下颌角质略外露。须2对,颌须长度等于眼径。背鳍未根不分枝鳍条粗壮,后缘只锹齿。体侧沿侧线具一黑纵带。多生活于底层为砾石的山涧溪河。个体不入,常见体长~毫米。分布于西江、湘江。.白甲鱼:鲤科英文名:Varicorhinus(Onychostoma)simus(SauvageetDabry)俗称:瓜溜、圆头鱼体较高,头短阔,吻圆钝。口颇宽,下位,横裂,下颌具角质边缘。成负无须。侧线鳞46~49。背鳍硬刺具锯齿。栖息于水流较急、底质多砾石的江段,冬季在岩穴深处或深坑中越冬。常以下颌刮取藻类为食。雌鱼体重约l市斤开始性成熟。3~5月,在多砂石的急流滩上产卵。肉细嫩、富脂肪。生长较快,3年鱼体重2中斤以上。个体较大,最大能长至7市斤。为地区性经济鱼类。分布于长江中上游。.四川白甲鱼:鲤科英文名:Varicorhinus(Onychostoma)angustistomatusFang俗称:腊棕体形与白甲色相似,体稍低。口下位,横裂下颌具角质边缘。须2时。背鳍硬刺后缘具锯齿偶鳍及尾鳍下叶呈鲜红色。常在底层多砾石、清澈的流水中栖息,冬季在深水多乱石的江底越冬。刮食藻类和沉积腐殖质等。存子亲色成群溯游到沙滩急流处产卵。卵沉件,附着于水底砂石上孵化。中小型食用鱼。分布于长江上游。.小口白甲鱼:鲤科英文名:varicorhinus(Onychostoma)liniWu俗称:红尾子体长,稍侧饲。头短,圆钝。口较小,下位。下颌具角质边缘。须2对。背鳍具有带锯齿的硬刺尾柄较细。为江河流水生活的鱼类。个体不大。分布于长江以南各水系。.稀有白甲鱼:鲤科英文名:Varicorhinus(Onychostoma)rarusLin俗称:沙鱼体侧扁,略高。头短而宽,吻圆钝。口颇宽,下位,横裂,下颌具角质边缘。须2对。侧线鳞42~44。背鳍硬刺后缘具锯齿,第1根分枝鳍条短十头长。生活在砾石底、水流湍急的江段。食藻类。常见体至0.5~3市斤。分布于长江以南各主要水系。.瓣结鱼:鲤科英文名:Tor(Folifer)Brevifilisbrefilis(Peters)俗称:哈司、重口、马嘴体呈流线形,尾柄细。头大。吻大而突出,口大,马蹄形,唇厚,肉质,分3叶;中叶发达,近方形,鹰缘游离。须2对。背鳍硬刺后缘具锯齿。通常栖息在清澈水体中,巡游于水底乱石间,伸出大口吸食石隙间的底栖动物。3年性成熟,在急流中繁殖。中型鱼类,常见1~2市斤,最大5~6市斤。上游地区产量较高。分布于长江以南各主要水系。.齐口裂腹鱼:鲤科英文名
:Schizothorax(Schizothorax)prenanti(Tchang)俗称:齐口、细甲鱼吻圆钝。口宽,下位,横裂。下颌具角质边缘。须2对,须与眼径等长。鳞细小,臀鳍和肛门两侧各具列较大的臀鳞。背鳍刺弱,后缘光滑或具少数锯齿。成熟雄鱼吻部具珠星。下层鱼类。栖息于山区的河流内,常在砾石河滩上刮食着生藻类。3~4月繁殖。个体较大,常见1~2市斤,最大可长到8~10市斤。分布于长江上游。.重口裂腹鱼:鲤科英文名:Schizothorax(Ra北京有哪些治白癜风的医院白癜风北京哪家医院治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