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看病,望为先。精气神,最重要。
脏腑位,要牢记。多重影,应分清。病多端,起气血。面色青,主寒痛。
面色泽,气血充。面色赤,定有火。赤如妆,乃虚火。面色黑,肝肾见。
面晄白,主虚寒。白无华,是血虚。面黄泽,为湿热。面黄暗,病肝肾。
额头亮,精神爽。额头暗,有灾殃。眼有神,无大病。眼无神,精气虚。
眼色红,内有火。眼白黄,病肝胆。虹膜缺,主脑病。胃环大,有中毒。
黑纵线,是炎症。黑凹陷,伤器质。皮炎痒,虹周灰。血管硬,白圆环。
虹膜诊,学问大。同心圆,是关键。多节段,排成环。环环扣,象全身。
眼为鱼,贵明亮。鼻光泽,无大病。鼻色青,主寒伤。鼻色白,主伤血。
鼻土偶,胃气绝。鼻不正,病不轻。鼻有痣,病陷危。人中明,无大病。
泪堂下,宜饱满。青黑干,主肾虚。夜不寐,多伤神。沟平坦,性无力。
人中疔,主胃火。人中歪,命不长。唇淡红,无大病。唇色白,主伤血。
唇青紫,寒痛瘀。面光亮,为水积。面黄黑,脂肪肝。耳面焦,防癌症。
面清瘦,宜小心。如无病,必长肉。十步外,眉目清。无重病,必长寿。
部位明,五色清。知色克,可万全。
现代面诊:
现代面诊法是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结合生物全息论发展起来的。因此在面部相应脏器分布、诊察方法上与传统中医面诊有所不同。身体的异常变化,可能发生在面部变化出现之前或之后。检查面部,可发现有骨的形状、肌肉紧张度、弹性、收缩力的变化,还可有肿胀、皱纹、结痂、缺陷、面部皮肤颜色改变及充血、疼痛等。如欲知哪一脏器有病,只要看一下面部所表示的部位,有无上述异常变化,如有,即表明其对应脏器有疾病,一般判断如下:
1、如果在面部出现皱纹、斑点和皮色改变,表明所在部位的相应脏器失调。2、如面部出现小疙瘩、充血、肿胀,表明所在部位相应脏器遭受病菌感染.侵入血液3、黑眼眶,表明肾脏、卵巢或膀胱有病。4、巩膜黄染表明肝脏有病。现代面诊方法简便易掌握.而且诊断准确率亦较高.是现代中医诊断疾病的主要手段。1.面部蟹爪纹颁与疾病根据临床观察,蟹爪纹在面部颁与主病有一定规律,心病以颞区布纹为主;肝病、肝肾同病以鼻、颊区为主;肺病以颧区为主;肾病以颊区为主;脾病缺乏特异性。经对肺癌、阻塞性肺气肿、冠心病、脑血管意外、高血压等观察,发现面部蟹爪纹的颁和深浅对诊断治疗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面部色诊与危重面部色诊不仅对慢性病有诊断价值,而且对危重病也有诊断意义。如心衰病人面色黧黑,凡心脏病二尖瓣狭窄、闭锁不全者面色萎黄,双颧微红;肝硬变和肝癌病菌人面色甚黑;慢性肾炎尿毒症病人面色黯黑萎黄。
总之,色深沉、重晦暗,主内病、重病、久病;色浅光泽明显主外病、轻病、新病;介于枯晦与明润之间者,其病不甚;若病色如云之飞,则病将愈;如博聚凝滞一团,则病进而难治。
3.胃胆疾病与色诊据临床观察证明,胃下垂患者脸部多呈青褐色,形如豆状,色素的深浅与病程长短有关,其色深者为久病。胆囊炎患者鼻翼两则呈浅黄色或深绿色,豆样,呈椭圆形。
4.小儿疾病与色诊临床因小儿脉来疾速,难以凭其诊断疾病,帮以察色为主,如面赤多泪,眼泪汪汪为麻疹之前驱症状;面青主惊风;面白为中气不足,多主泄泻吐利;面黄为脾虚久伤或湿热内蕴等,此外,在小儿患急腹症时,面呈灰色;重症白喉患儿呈蜡样苍白。
5.面部色诊主要是通过望诊来观察面部各部位的色泽变化,了解内在脏腑的生理、病理变化。面色是脏腑气血的外观,也是疾病变化的反映。正常人的面色微黄而带红润,略有光泽,称为“常色”。有病时,皮肤的光泽发生变化,称为"病色"。(详见4月9日和4月12日发布的《中医面诊之色诊(上、下)》)
6.面部斑点测疾病征兆女性朋友面部的色素斑点往往与自身的健康状况密切相关,有些斑点还可能是某些疾病的征兆。1.发际边斑点:和妇科疾病有关,如女性激素不平衡、内分泌失调等!2.眼皮部斑点:多见于妊娠与人流次数过多及女性激素不平衡者!3.太阳穴、眼尾部斑点:和甲状腺功能减弱、妊娠、更年期、神经质及心理受强烈打击等因素有关!4.鼻下斑点:多见于卵巢疾患!5.眼周围斑点:多见于子宫疾患、流产过多及激素不平衡引起的情绪不稳定者!6.嘴巴周围的斑疤:常见于进食量过多者!7.下颚斑点:见于血液酸化、白带过多等妇科疾患!8.额头斑点:多见于性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卵巢激素异常者!
7.气色诊断
1、正常气色:望色是望面部整体颜色和光泽及每个局部的色泽变化。对于黄色人种,健康人的而色为红黄隐隐,明润含蓄,有光泽。
2、五色含义:五色主病有两种含义,首先是代表不同脏腑的病变。《灵枢·五色篇》提出“以五色命五脏,青为肝,赤为心,白为肺,黄为脾,黑为肾。”其次是五色代表不同性质的病证,“青黑为痛,黄赤为热,白为寒。”
面色少泽为气虚或气血俱虚。而色青白为元气虚弱的寒证。面色淡黄,萎黄无光泽为脾气虚、脾胃虚寒,可见于肠胃功能减弱,或营养吸收障碍的人。黄色鲜明为湿热熏蒸。
面色潮红如醉,提示胃热。满面通红,外感发热或脏腑实热。面色暗红者,多血液黏稠度增高,有微循环障碍,可见于高血压,高血脂之人。
面色青暗者为肝郁气滞,肝、脾功能失调。女性面部青多月经不调。面色黑暗、灰暗或晦暗无光泽,属体内排除毒素功能减弱,血液中代谢产物增多,可见于经常便秘,长期吸烟、免疫功能或肝肾解毒排毒功能减弱者。
8.气色分区诊断额头明显晦暗是大脑缺氧、脑疲劳、神经衰弱或肾气不足的表现。眉眼之间表暗为心肺气血瘀滞,血液循环不良。儿童两眉之间有青筋浮起者,易感冒,患胃肠病、消化不良,也叫“痞积”。眉眼之间苍白为心肺气虚,是精神过度疲劳的表现。
眼周皮肤色暗、发黑是肾气虚、睡眠不足、疲劳的表现。黑眼圈长期存在,可见于痛经,月经不调,或者慢性胃肠疾病、慢性肝病肾病。
鼻梁中间晦暗无光泽为肝气郁结。鼻部色红是脾胃有湿热,鼻头色青暗主腹中寒痛。鼻翼及鼻翼根部色暗少光泽是胃气虚的表现。两颧潮红娇嫩,多为阴虚火旺的虚热泪盈眶证。两颧红暗是心血瘀滞的表现。
口唇润红则提示脾胃功能良好.上唇颜色焦枯或暗红为大肠病变,多伴颈肩不适、口臭泛白的唇色为血虚的特征。上唇苍白泛青为大肠虚寒。下唇绛红色为胃热。下唇苍白为胃气虚寒。
唇色暗黑而浊者为消化系统功能失调,时见便秘、腹泻、头痛、失眠、食欲不振等。口唇乌暗则提示脾胃功能衰弱。口唇青紫为心血瘀滞,机体缺氧和药物中毒的征象,常伴有面色暗红或淡青,胸闷不舒或时有刺痛,心慌气短等症状,舌有瘀斑、瘀点。下颌部位与额头均晦暗无泽为肾气虚。
9.色斑诊断
A、色斑颜色、形态色斑淡黄,边界不清晰为心脾气虚。色斑深黄,边界清晰为心脾两虚,兼肝郁气滞。色斑褐黄或黑黄,边界清晰为心肾两虚,兼肝气郁结日久。
B、色斑部位
面部出现黄褐斑,多属气血、经络、脏腑失调。黄褐斑兼面色黄,色斑多在面颊部大小肠的全息穴区和小肠经循行部位,为脾虚痰湿凝聚,常伴有食欲不振、腹胀、便秘、腹泻等脾胃虚弱的症状。
黄褐斑兼面色青,色斑多在额头两侧、鼻部、眼角外侧、眼下方上肢区等肝胆的生息穴区或胆经循行部位,多为肝郁气滞,常伴有胁肋胀满,郁闷不舒,急躁易怒的症状。
黄褐斑兼面色晦暗,色斑多在面颊外侧,面颊下方、上唇两侧等肾区,膀胱区为肾气不足,常伴有腰痛、腰膝酸软,精力减退,易疲劳的症状。
过早或过多出现老年斑是机体早衰、脂肪代谢紊乱的表现。面部上肢、肩关节对应区处的黄褐斑多伴有颈肩酸痛的症状。面部下肢、膝关节对应区处的黄褐斑常伴有下肢、膝关节酸痛、沉重的症状。
10.痤疮诊断
A、痤疮颜色、形态痤疮色红,丘疹隆起,面色红润,为实热证,常伴有口渴,咽干、烦躁、便秘等症状
痤疮色淡红、丘疹小,稍高出皮肤或无明显隆起,面色正常,为虚火、阴虚火旺证,常伴有气短、口干、咽痛症状。
丘疹和黑头粉刺同时存在,皮损色深,或囊性痤疮,为血瘀证、痰湿证。B、痤疮部位如痤疮色红、丘疹隆起,明显集中在小肠经循行线上,即为小肠实热,常伴有食多、饮水少、尿黄、便秘等症状。
痤疮色淡红、丘疹小,稍高出皮肤,或无明显隆起,面色正常,痤疮集中在肺的全息穴区,为肺经虚火,常伴有气短、口咽痛症状。
在大肠经、小肠经、胃经的循行部位反复出现痤疮者,胃肠积热是其发病内因,大多伴有便秘、食欲旺盛、腹胀、口臭、嗳腐等症状。
两颊中部和外侧、下颌部位胃经的循行部位,出现反复发作的痤疮是胃热的表现,多见喜食油腻肥甘者,常伴有食多、口渴、口臭、腹胀、便秘等症状。
女性下唇部反复发作的痤疮,月经期前加重,为内分泌失调,常伴有月经不调的症状.
点击链接